下载此文档

中国文化心理学论文.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文化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 专业论文题目: 从心理学视角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作 者: 王梦翔学 号: 22120803指导教师: 郑 红2013 年 1 月从心理学视角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摘要】纵观21世纪的中国教育,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不断增多, 辅导员对学生影响力和制约力随之减小, 导致师生之间感情淡薄, 师生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紧密状态。这种或隐或显的状况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因为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更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师的责任是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则是努力学习,学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由此看来,两者是没有实质冲突的,可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师生关系中的问题,以促进和推动新时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关键词】 师生关系 心理学1 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内涵师生关系作为特殊领域的人际关系, 对于其本质的界定非常复杂。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理解。如从教学角度出发, 师生关系可以理解为教学——促进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则会强调关系中的社会交际性; 也可以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把师生关系理解为在班级这个小生态圈内平等的人际关系。但无论角度如何变换, 师生关系始终依存于教育活动之中, 并以一种双向动态的形式而存在。个体心理因素伴随着师生关系的产生并影响它的性质。因此, 心理学研究者把师生关系界定为在知识传承过程中, 建立在师生相互认知和情感交流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它体现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或心理关系。当然, 对师生关系内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它依赖于教育活动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价值的不同认知。原始社会不存在独立的教育活动, 因此师生关系以师传徒, 父传子的自然方式存在。而以改造为特征的经验形态的师生关系又往往忽视了师生间人与人交往的关系、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需求以及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追寻。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 体验形态的师生关系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师生关系的研究突破了原来只重视知识掌握的模式, 把个体的情感、体察等心理功能纳入其中。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即是建立在体验形态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2  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只是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孤立、抽象地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其实是种呆滞的“惰性知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的学生,他们要的是教师能够教授给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给予解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教师所教非学生所愿意学,导致师生之间的误会和障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仍奉行教学即是教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方式仍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师生之间的摩擦更进一步。学生由于面临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躁情绪,“知识无用论”一度复活,加之庸俗的市场观念的影响,因此师生关系变得不可理解和更加怀疑也就不足为奇。最后是教师感叹“学风日下”;另外,学生也认为不被老师理解,教授给他的知识在社会上根本用不上,最终是学生抱怨“知识无用”。固守传统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可能导致的极端表1现即为师生之间的矛盾对抗。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信任“然而,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教师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

中国文化心理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engwaifai1314
  • 文件大小82 KB
  • 时间201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