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上)————————————————————————————————作者:————————————————————————————————日期: 幻灯片1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幻灯片2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二、(民事)法律行为特征三、(民事)法律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四、准(民事)法律行为幻灯片3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分类 一、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共同行为 二、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三、单务行为和双务行为 四、诺成性行为和实践性行为 五、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幻灯片4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分类 六、主行为和从行为 七、独立行为和附属行为 八、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九、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 十、生前行为和死后行为幻灯片5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幻灯片6第四节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类型及形式 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和意思表示真实 三、意思表示不真实 四、意思表示的生效 五、意思表示之外的合法行为 六、意思实现幻灯片7第五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一、口头形式二、书面形式三、视听视频资料四、特殊形式幻灯片8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1748年德国启蒙时期法学家奈特尔布莱德在著作中借用拉丁文“actusjuriduicus”(可译为法律行为)、“delaratiovoluntatis”(可译为自愿表示)等表示自由追求法效果的行为。幻灯片9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他将“actusjuriduicus”定义为“设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幻灯片10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1805年德国法学家胡果在其著作《日耳曼普通法》一书中提出“法律行为”(Rechtgeschaeft),替代罗马法的“适法行为”。幻灯片11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法律行为”泛指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设权行为,他从民法学的角度出发创造这个概念,因而“法律行为”一词实际上是民法的专有概念。幻灯片12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德国学者认为,现代民法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概念首创者为潘德克顿体系的创始者海瑟。幻灯片13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他在1807年出版的《民法概念——潘德克顿学说教程》一书中,首次把法律行为概念的内涵解释为设权意思表示行为。该书第六章中详细地讨论了法律行为的一般意义、类型及要件。幻灯片14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继海瑟之后,萨维尼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一书第三卷中创立了法律行为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把法律行为概念的内涵精确地阐明为“行为人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称法律行为”。萨维尼将法律行为概念和理论进一步精致化。幻灯片15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1794年《普鲁士邦法》和1811年《奥地利民法典》,接受当时的德国学理研究成果,首次对意思表示问题规定了详细的规则,尽管没有使用“法律行为”的概念。幻灯片16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1863年《萨克逊民法典》首次采用“法律行为”概念(也有学者认为1876年立法采用),设有少数条文。幻灯片17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正是以萨维尼的理论为依据,首次在总则(第一编第三章以专章)中确立了法律行为制度,高度概括了契约、遗嘱等行为的共同本质特征。幻灯片18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1908年的《瑞士民法典》也规定了法律行为,并将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加以区别,进一步完善了法律行为制度。幻灯片19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以后,许多继受德国民法的国家,也纷纷在自己的民法典中采纳法律行为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规则。例如日本民法典、希腊民法典以及旧中国民法典等。幻灯片20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以及1964年苏俄民法典也采纳了德国民法典的经验,规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行为制度。该法典对我国《民法通则》的起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幻灯片21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尽管前苏联学者对法律行为概念的认识长期存在分歧,但立法机关却始终坚持传统民法对法律行为概念的理解。幻灯片22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词源不论是《苏俄民法典》还是《苏联民事立法纲要》
民法总则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