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芜湖一中高一语文陈晴教材和学生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许广平)。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饱满地浸蘸着鲁迅先生的悼念、痛惜、失望、悲哀、愤怒和激烈的控诉、批判之情,如此悲喜交织、悲愤交加的复杂情感状态的确令当今的高一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加之鲁迅晦涩的语句,学生更是敬而畏之、远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深刻地体悟相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我决定以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从而步步推进地体悟情感、品析语句。(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无法在一课时之内完成本课所有内容的教学,因此这一教学设计仅为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也是本人所做的浅薄尝试。)三维目标:1、了解鲁迅其人、其文和本课的写作背景。2、能够自主找出文中叙述的有关刘和珍的事件,并由此概括出刘和珍的品质特征。3、结合课后习题(一)梳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把握本文的写作意图。4、学习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教学重点:把握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品质特征。教学难点:梳理、体悟鲁迅先生在文中渗透的复杂情感。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点拨法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美国作家斯诺写给鲁迅的挽联,其间巧妙嵌入鲁迅的两部小说名:《呐喊》和《彷徨》,同时“领呐喊”、“感彷徨”语带双关,前者指出鲁迅先生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后者则是说因鲁迅先生的去世,文坛从此失去了一面旗帜。悼念之情油然而生。过渡:对于这面旗帜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二、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过渡:对于这样的“民族启示录”我们却往往敬而畏之、远之,感到很恐惧。俗话说得好:”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周树人)。”今天,我们就轰轰烈烈地做一回“真的猛士“,将“怕“进行到底!今天我们要学念刘和珍君》。(板书课题和作者)三、解题:由这个题目大家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明确:1、“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2、刘和珍:记叙、悼念的对象。3、君:对刘和珍的尊称,含尊敬之情。过渡:到底是什么样的刘和珍君使我们敬畏的鲁迅先生尊敬并写文章悼念她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叙述的有关刘和珍的事件的语句,并简单概括事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四、走近刘和珍君:1、文中主要叙述了刘和珍的那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拨:事件?人品明确:生前爱看先生文章追求进步和真理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时代新女性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有组织能力和威信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本性善良为人谦和
记念刘和珍君陈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