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心得.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心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孔老夫子者,迂腐的“代名词”也,这是我最初对孔子的认识。后来上学学了几篇《论语》里的文章,感觉孔老夫子谦逊慈祥,挺好的一老师。及到后来听说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代儒学不仅影响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几千年,内心不由得尊称一声“孔圣人”。对《论语》顶礼膜拜,敬而远之,诚惶诚恐,不敢拜读。感谢《百家讲坛》和于丹教授,终于对《论语》这部“圣书”得以管窥,可谓受益匪浅。一、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教育的灵魂或者它的第一目标是什么?我想这是我们教育工作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论语》“子贡问政”里,子贡问孔子:一个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是:足兵,民食,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去掉一条,就去哪一条?孔子说:去兵。就是不要强大的武力保障了。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去掉哪一个?孔子非常认真地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至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姑且不论孔子的观点正确与否,但孔子的这番话却触动了我对教育的灵魂的思考。我想我们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要为学生建立一种信仰,无论是政治信念还是做人的原则。最基本的,在这个多元的社会,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他人。但是非常遗憾,我们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私”,其实是对不同于自身观点的极度不赞同,外在自私行为的表现其实是内心思想价值观单一化的体现。还有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其根源我认为也在于此。厌学、早恋、一夜情等等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着很多人心中的虚无和对欲望的放纵,说到底,是一种信仰的缺失。这种信仰的缺失也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非常可惜的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但在实际的考核中,却把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当作考核的依据,再加上问题学生处理学校、社会、家庭负担的责职不明,一旦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几乎都由学校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在这种导向下,学校的思想教育经常丧失学生这个教育主体,而变成了单纯的控制学生行为,以致被戏称为:学校恨不得找个钉子把学生钉在凳子上。这种现实直接导致了教育部门为了装扮太平盛世,不得不把本应在活动和教育对话中实现的思想教育变成说教和行为控制。二、教育的支点是什么纵观整个《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集,思辩集,没有疾言厉色,孔子对弟子最严厉的表现不过是“哂之”。更多的是孔子以其自身的言行和修养,以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循循善诱的作风,让弟子们沐浴在高尚道德的春风里。正如他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无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那么教育的支点在哪?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支点在人格,在对话。以人格影响人格,以心灵洗涤心灵,它的载体,不是高高在上的训斥,不是灌输,而应是人格平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文本,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活动,生活体验是形成思想的土壤。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借了外来的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ingyong11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