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报告(2000字)《实践论》读书报告(2000字)《实践论》读书报告《实践论》是毛主席其中一本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著作,本书写于19xx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感于之前的王明“左”倾和陈独秀“右”倾主义曾给党带来极大的危害,故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写下这本《实践论》,力求纠正党内的两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实践论》一书,毛主席用简洁明白的文字阐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论中的“认识论”,深刻地批判了党内的主观主义,同时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实践论》中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阐述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即物质、实践在前,精神、认识在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毛主席在书中特别强调是“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同时毛主席指出,在马克思之前并没有真正的唯物论,因为在马克思之前所谓的唯物论,类似于那一句著名的“你看不看花,花都在那里”,虽然也认为先有物质,后有精神,但他们理念中的“物质”仅仅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一旦回到人类社会的问题时,又会退化到唯心主义的观点上,主张精神认识在前,物质实践在后,例如当时一部分人认为的“先有阶级认识,后有阶级存在”。但实际上,每一个人的对社会的认识都反映了其阶级的特性,因此,阶级认识,其实就是阶级存在的反映。唯物论者如此,更不用说唯心论者了,他们颠倒和歪曲了客观事实,不可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既然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那么,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认识——真理,更不可能正确的指导革命。“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物的全体,也触不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的发号施令起来,这种主观主义的人,其结果是没有不跌交子的。”——如同毛主席在文中指出,脱离实际的空谈幻想,犹如闭门造车,是不可能成事的。二,关于认识的过程问题:根据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认识的过程问题”,即为“人类的思想如何反映外界事物及其规律的问题,也就是认识的发展问题。”毛主席在《实践论》一书中指出,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外界事物及其规律,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也就是说,人对外界的认识首先是在实践中的感性认识阶段,然后进一步为理性认识阶段,然后再把这种从感性认识升级得到的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去检验,然后通过实践结果进一步发展认识。毛主席指出,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它们都是来源于实践活动。而理性认识基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认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靠不住脚的。这就是教条主义所犯的错误,他们盲目地强调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一味从书本出发,不顾中硬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硬是变成了无用的空洞理论,变为死的教条主义。但《实践论》同时指出,人对外界的认识不能长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必须通过进一步对事物的观察,洞穿其本质,将感性认识升级为理性认识。若只凭个人一点狭隘的感觉与经验出发,而忽略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就很容易沦为主观的经验主义,眼光就不能长远,难以做到运筹帷幄。在认识的过程中,必须
《实践论》读书报告(20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