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总结测量的任务就是两个,一个是测定和测设,测定就是从实物到图纸的过程,比如测地形图。测设是从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就是平时说的放样。测量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点位,位置的表示方法就是坐标和高程。高程:绝对高程:就是地面点位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大地水准面:静止状态下的平均海水。这就是高程的起算面。中国高程基准以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用他测出的高程即黄海高程。坐标:因为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的,无法用数学公式表达,因此把地球看做一个可以用数学表达的椭球,因为地球太大了,地球不是一个正椭球体,一个椭球体不可能都满足地球每个角落的精度要求,在一些边缘地带误差会很大,在赤道附近有适合赤道使用的椭球体,在极圈附近有适合极圈的椭球地,一切都是为了符合当地的精度需要,所以就诞生了不同的椭球体。比如克拉索夫斯基椭球,1975国际椭球等。WGS84、北京54、西安80,每个坐标系都有大地坐标和平面坐标,但是WGS84、北京54、西安80用的椭球体都不相同,所以相同的一个点位用它们表达的经纬度或者直角坐标都是不相同的。大地坐标系:就是平常说的经纬度。大地坐标系用角度来表示,无法计算距离和面积。平时使用很不方便,所以出现了平面坐标系。把球体表面的坐标转成平面坐标需要投影,中国的54、80坐标都是用的高斯投影。高斯投影设想把一个平面卷成一个横圆柱,套在圆球外面,使横圆柱的轴心球的中心,并使横圆柱与球面上的一根中央子午线相切,将中央子午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投射在圆柱体上。再将圆柱体展开即成投影面。投影带:根据投影宽度的不同,分为6°投影带和3°投影带。6°带是从格林威治子午线算起,格林威治子午线的经度为0°,自西向东,经度每6°为一带,中间的一条子午线,即是该带的中央子午线。依此类推,把地球分成60个投影带。而3°带是从东经1°30′开始,每隔3°为一带,第一带的中央子午线是3°,依此类推,把地球分成120个3°带。高斯——克吕格坐标:每一带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纵轴x,所以也把中央子午线称为轴子午线,向上为正,向下为负;赤道的投影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轴y,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两轴的交点O为坐标原点。此时,位于中央子午线左侧的区域横坐标Y为负值,因为这样应用很不方便,所以我国规定横坐标Y均+500km。,。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做测量工作必须要知道当地的中央子午线,3度带中央子午线的计算:用当地的经度除以3,如果可以整除,那么经度即为中央子午线。如果余数为1,那么就用整数部分的商再乘以3。如果余数为2,那么就用整数部分的商+1再乘以3。关于坐标转换的问题:关于坐标转换,首先要搞清楚转换的严密性问题,即在同一个椭球里的坐标转换都是严密的,而在不同的椭球之间的转换这时不严密的。例如,由1954北京坐标系的大地坐标转换到1954北京坐
测量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