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一、幼儿的行为(一)行为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外显)活动。(二)幼儿的行为幼儿的行为是指幼儿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外显)活动。依据直接的观察,可以把幼儿的行为简要概括为动作、语言、表情、神态等,以及由此推倒而出的幼儿心理活动。二、观察与观察法观察观即观看;察即察觉、省察、思考。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既看又想的过程。具体而言,观察不仅仅是人类(我们)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同时又是人类(我们)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看,可能想的少,甚至不想,不思,结果是我们可能处在一种司空见惯、见惯不惯、麻木不仁的状态。这称不上观察。导致我们造成上述状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全面的直接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以及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而获得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从上述观察法的概念出发,您认为构成观察的要素分别是什么?观察的构成要素观察对象的状态观察者观察手段观察对象观察目的三、为何要对幼儿进行观察(一)观察的必要性强调观察到的是什么以及怎么样。(二)观察的重要性强调观察给观察者带来了什么改变。(三)观察的可行性强调观察方便易行的原因或条件。(一)观察的必要性1、指向幼儿层面可以了解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发现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动机、气质类型、性格以及幼儿在群体中的不同身份和幼儿在交往中所处的位置等。儿童因生理、心理及教养方式的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儿童的学习兴趣,发现儿童是如何学习的。2、指向教师层面可以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省察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例如课程观、活动观、儿童观、教育观念等等。可以体验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自己的态度,即自己对待幼儿、对自己、对同事、对教学内容、对环境等的情感与态度等。3、指向材料与环境层面可以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省察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例如课程观、活动观、儿童观、教育观念等等。可以体验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自己的态度,即自己对待幼儿、对自己、对同事、对教学内容、对环境等的情感与态度等。(二)观察的重要性1、观察能使教师以儿童的视角来理解儿童,以开放的心态、宽容的情怀对待儿童,真正做到尊重儿童与信任儿童,以儿童为中心,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成长与发展。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也是一个永远也猜不透的谜语,更有可能是一道让人驻足而无限留恋的风景。看一看孩子表现了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由此孩子会帮助你加深对这个世界的重新理解与再认识,也包含对自己的重新理解与再认识。
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