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姓名:张艳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杨清平
2011-04
摘要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涉及到译者对文
本的选择,译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然而,在传统的研究翻译里,译者主体性
一直被忽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认为这些对作品翻译有很大影响。
近些年,自“文化转向”以来,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了改变,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了翻译
学科的焦点,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译者主体性研究,相关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
重要。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文作者具有权威地位,而译者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他需要
忠实于原文,一仆侍二主。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当代翻译理论如阐释学派、女性
主义翻译理论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无论译者怎样试图隐藏自己,使自己不被别人
看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的性格和品位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
响。换言之,译者的确在翻译活动中享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
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
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
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应该注意到,译者在翻译中享有极大
自由的同时,他的行为必须受到某些限制。优秀的译者必须在行使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
约束之间找到平衡。
阐释学注重的是人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而翻译活动同样也涉及到对原文文
本的理解。从本质上讲,阐释学和翻译研究都是探寻意义的转换问题。人们不再专注于
原文和译文之间的静态比较,而是将译文放在宏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动态的研究,
同时译者的主体性也被发现。阐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
围,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由于受传统的中国诗学和美学影响,人们判断翻译的好
坏通常是直觉的,主观的和印象主义的,鲜有人主观地、系统地分析翻译作品,多数翻
译批评仍简单停留在纠正文字错误的层面上。本论文以钱钟书《围城》英译本为例,以
阐释学的基本观点为理论框架,探讨译者主体性问题及其体现。
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言部分。它介绍了原文本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
V
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介绍《围城》英文版本的研究现况;第二部分,介绍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状况,分为两个
小节:传统观念中的译者主体性和文化转向时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第三部分介绍阐释学
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介绍翻译研究中的阐释学和译者主体性。首先,给出
阐释学的定义和基本观点。然后,以四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为例具体介绍阐释学。最
后,提出在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第四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以文本为例,从阐
释学角度具体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
本文最后给出结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是客观存在的。译者
主体性是解读《围城》翻译的一个有效途径。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翻
译之外的因素,如:翻译目的,翻译文本选择等,同样体现主体性。翻译无定本,翻译
并不仅仅是译者对原作意义的追索或还原,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带
有译者的主体性因素。但这种主体性发挥不是肆意妄为,为心所欲,而是在一定的度内,
恰当的把握这个度,既是译者的责任,也是其译者人格的体现。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在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研究对翻译批评研究和文学翻译
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译者在翻译中享有极大自由的同时,他的行为必须受到某些限制。
优秀的译者必须在行使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约束之间找到平衡。从整体上看,《围城》
的译者基本做到了这种平衡。
关键词:《围城》,翻译,阐释学,译者主体性
VI
ABSTRACT
The transla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 deals with the choice of the text, the motives of
translator and the style of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ignored in the
traditional t
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