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有度批评有法——赏识教育之我见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适度的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如果无原则地一味赏识也会造成负面效应,降低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赏识教育要把握一定的分寸,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本文从赏识语言的策略性、赏识行动的鼓励性、赏识过程的艺术性以及赏识与批评的合理运用等方面论述了在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赏识”的具体方法、应遵循的规律和应把握的尺度。
关键词:赏识合理运用策略性鼓励性艺术性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能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赏识教育正是抓住了学生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学生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实践证明赏识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也要防止走入误区,不应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诸如考100分、得第一名、上名牌大学等。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成功是全面的成功,即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充满自信、有爱心、心智发展健全的人。怎样将赏识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在校教育主阵地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始终把赏识教育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我的一言一行中。首先我非常注重语言的策略性。当我们的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
“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都能考得好。”“虽然这次有了进步,但离更高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了学生强烈的压抑感。如果改成:“这次考得不错,继续努力,下次你一定考得更好。老师相信你有这种能力。”效果就不一样,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我非常注重行动的鼓励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例如:我们也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老师的评判。这时我就投去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便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大后方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源头,又是人之初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既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又形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双向的、互动的特点。可以这么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又是一所永远不能毕业的学校,家庭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赏识教育离不开家庭这方沃土。实施赏识教育要求老师要多了解学生,到学生生活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的每一点进步。每周我都会组织学生找出自己本周的闪光点,认真地为他们写好“反馈单”,让他们与家长一起分享进步的喜悦;积极地争取家长的配合,以达到家
赏识有度 批评有法——赏识教育之我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