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货币需求(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从宏观层面看,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商品与劳务的可供量。(2)社会商品供求结构变动。(3)一般物价水平。(4)收入的分配结构。(5)货币流通速度。(6)信用的发达程度。(7)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等。从微观层面看,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水平。(2)收入的分配结构。(3)物价水平及其变动。(4)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5)心理和习惯、偏好等因素。(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名义货币需求与价格的涨跌按同比例变动。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各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余额,因而也称为实际货币余额。名义货币需求是用货币单位表示的货币量,而实际货币需求是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衡量的货币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实质上就是指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物价水平。费雪认为,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的交易量(Q)的大小取决于:(1)技术状况和可供利用资源的开发程度,交易量越多,所需货币量越大;(2)分工或专业化程度,分工越细,交易量越大;(3)商业信心,对经济前景越乐观,交易量越多;(4)消费者的欲望和嗜好。费雪认为,商品交易量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等非货币因素,不随货币数量M的增加而变化,所以作为长期均衡的数量方程MV=PQ中,可以假定Q固定不变。货币交易流通速度V主要取决于:(1)社会的支付制度;(2)金融制度与习惯;(3)个人的习惯、财富以及对未来收入和价格的变动和预期等。费雪认为,影响V的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可视为给定不变,在长期内不受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及价格水平的影响,可以假定V给定不变。由此得出结论:在长期均衡的交易方程式MV=PQ中,Q和V不变,一般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所以,根据式(9-2-1)可得:P=MV/Q因此有(1)物价与货币量M成正比例的变动;(2)物价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正比例的变动;(3)物价与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Q成反比例的变动。将交易方程式的两边同时除以Q,重新写成:M=(1/V)PQ当货币市场均衡时,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M就等于货币需求量Md。用Md代替式中的M,用k表示式中的1/V,可以将该方程式重新写成:Md=kPQ(9-2-2)如果把各种商品交易量Q等同于总收入Y,则式(9-2-2)说明,货币需求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二)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学说桥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愿意把一部分资产以货币而不是其他形式持有,是因为货币具有两个属性:(1)交易媒介。(2)财富储藏。他们认为作为价值储藏的货币需求也和名义收入成正比,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写成:Md=kPQ或Md/P=kQ(9-2-3)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P为价格水平,k为人们自愿在身边持有的不能生息的货币量占名义总收入(或名义国民收入PY)的比例,实际上,k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k=1/V。Y代表总收入(或国民收入),kY为实际货币需求,kPY为考虑物价水平后的名义货币需求。这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剑桥经济学家认为,决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的主要因素为人们的收入和财富。据此假定,人们自愿在身边持有的不能生息的货币量,在其收入(PY)中占一固定比例k1,在其财富(U)中所占比例为k2,则M=k1PY+k2U。如果再假定,财富对收入的比率为u,即U=uPY,那么,M=k1PY+k2uPY=(k1+k2u)PY。令k=k1+k2u,可得简化的剑桥方程:M=kPY。在剑桥方程式中,若P=1,则M为实际货币需求;若P1,则M为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大于实际货币需求。由于k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财富,为一常数,所以,剑桥方程式Md=kPQ表示:当货币供给相对于货币需求而增加时,保持货币供求均衡的唯一途径就是物价水平P相应上升,反之下降。这一结论与交易方程的结论相同。
宏观经济学货币需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