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优势互补主题教育生生发展北京市燕山前进第二小学课题实验班班主任张丽娜场景1:(校园内)教学楼一偏僻角落学生弯腰捡起塑料袋走向垃圾桶。场景2:(医院里)学生见到本校老师90度深鞠躬,问候:老师您好!场景3:(家里)晚饭过后,学生端来洗脚水为妈妈洗脚……场景4:楼道里课间学生追跑打闹的现象在减少。场景5:学校门口学生不让家长送进校园。场景6:某班学生在自己的“小练笔”、周记、作文中将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心得与体会记录了下来,一篇篇充满真情的文章在孩子们的笔尖流淌……,以上就是我校开展“主题教育日”活动以来学生在校内外生活的真实写照......曾经何时,有教育专家和教育学者们感慨“中国的德育为什么是一壶烧不开的水?”这句话,令人深思,让人沉重......的确,一直以来,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过于成人化、专业化、形式化,没有做到贴近未成年人。离学生的年龄远,离学生的成长需求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多元的生活方式,多元的思维方式。学校教育也面临了空前的压力,家长开始抱怨老师、抱怨学校。我校也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想烧开“德育这壶水”,让德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从而赢得家长、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大力支持。走“家校结合之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成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家校合作应作为一种观念被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时代与现实呼唤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教育过程中天然的合作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深深地感到:教育孩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以往,家长们总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孩子送到学校来,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跟家长毫无关系了。可当孩子一旦离开学校,走进家庭,学校教育则处在一种“真空”的状态。学校是协助家长教育孩子的场所,家长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内外的教育只有达成合力,才能呈现出最佳的教育效果。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课题,是因为我们深知: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更是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在老师的反复训练培养下,能在学校、在老师的视野内表现良好,可一旦回到家里,他们甚至从不主动去问候家长,分别时说声“再见”。“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真空地带。为了使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我校走“家校合作”之路,开展了“7个主题教育日活动”即:星期一:礼仪日;无不文明行为日星期四:环保日;无垃圾日星期二:关心日;无打闹日星期五:尊师日;无批评日星期三:读书日;无噪音日星期六:敬老日;学做家务日星期日:感恩日;无花销日作为班主任,我们是学校德育的实施者与实践者,作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实验班(与北大附合作办学的元培班)的班主任,我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考虑到我们班学生的家庭条件都十分优越,他们在家都是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他们只知道父母应如何照顾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些字眼在他们的人生字典中没有留下注解,我决定本学期在开展7个主题教育日的同时,着重以“敬老日”和“感恩日”为重点,以点带面地开展工作,培养
家校合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