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国际城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摘要】: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工作中深刻把握新课改精神,勇于屏弃旧体制之糟粕,大胆创新在家校合作方面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丰厚的收获。【关键词】家校合作和谐教育提起家校合作教育,很多人立即会联想到这样的情形:孩子在学校表现欠佳,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共同商量如何教育孩子;每天孩子家庭作业完成后,家长检查完成情况并签上大名;家长利用孩子双休日给他找各种培训班,以培优补差这一切不禁让人生疑:这是家校合作吗?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只能做教师的助手吗?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构成一种大教育体系。在这个大的教育体系下,教育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职责,学校也无法独立完成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任务,而应该与社会,尤其是与家庭加强合作。紧密的家校合作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是时代的需要。对接式家校合作教育由此应孕而生了。对接式家校合作教育是指家校双方在现代社会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下,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行为以及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沟通、教育共识、教育对接的和谐运作模式一、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1)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家校合作活动计划是实现家校合作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即使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组织不得力,收到的效果必然微乎其微。这样的家校活动反而会挫伤教师和家长对学校合作的积极性。(2)形式单一,缺乏实效。许多年来,家校合作的模式几乎被“家长会”垄断。而“家长会”的基本模式也很固定,先是校长讲话,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多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认真听的家长往往很少,然后是各班的班主任老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在整个家长会上,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发言的机会。还有一些,则是请来教育专家为家长作一个报告,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这两种合作形式都只是教师或专家向家长单向的传递,没有构成两者的双向交流,这样的家校合作,起不到实效。久而久之,家长也自然失去兴趣。学校归学校,家里原来是怎么做的,现在仍然怎么做。家校合作始终不能步入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来。(3)相互挑剔多,合作少。个别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到学校事物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是专门来找茬的。同时,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罪于家长头上,认为“家教”不好,把“家长会”、家访,看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家长也把孩子成绩方面、行为方面的问题归罪于学校,认为教师不够严格,校风不好,有了这样的屏障,双方的合作、交流当然很困难。二、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的家校合作。新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家长与学校形成同步的合作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短短的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志同道合”这样的词语,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
家校合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