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吴秋萍13物本1班2013934133摘要: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品格的良性形成,智能的正常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或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麻烦的经常性行为。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主要包括: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是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勒索;、吸毒;。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结或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而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正是由于浏览到网上的一些不道德信息,导致心理扭曲,从而嗜网成瘾,掉进网络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关键词:问题行为;教育;心理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学生心理极其不稳定的时期,我们会遇到多样的学生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存在很可能导致学生今后的不良发展。为了防止问题行为的进一步恶性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识别与分析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更好地对症下药,使学生尽可能地摆脱问题行为的发生。对此,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开展研究是必要的。学生问题行为无处不在,它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也渗透于学校的管理之中。下面,从不同方面谈谈我开展任务的一些情况。李春秋,女,十一岁,五年级,在父母、老师的心目中是个温顺、老实、负责任、守纪律、好胜心强的乖孩子,大家都很宠爱她。上课中,她会很积极举手发言,总是希望老师点名叫她,一旦没叫到她便会噘着嘴。下课时总会围绕在老师身边,眨着会说话的大眼睛,说话小心翼翼,一副担心出错的样子,令人疼爱。然而,真实的她其实是这样子的。老师采用分层的方法布置作业,她只做最低等级的,也就是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做的作业,她的父母要求她多做一点,她就用“老师没有要求做”的理由来搪塞。平时在学校吃完早餐,经常恳求其他同学给她洗饭盒。猜疑心很强,看到别人背着自己说悄悄话,就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是是非非。有一次,她与一位同学吵架,老师对其劝导教育后,没有批评那位同学,她就跟父母反应老师不帮她,任凭其他人欺负她,造成家长的误会。班级里的组长选拔是采用素质评分制的:即每星期各小组成员里评分最高的人自动当选组长,记分是采用组长记组员的分,班长记组长的分,她有两次当选为组长,但有很多次是因为比别人低一点分而没有当上组长,就怀疑是班长故意记少她的分,让她当不成组长。从此就很警惕班长的一举一动。有一次上学路上,班上的一位学生因为赶着回校参加田径训练,匆匆走过她的身边,没有回应她的打招呼,她便联想到在课间班长与那位同学玩的场面,就认为是班长教唆那位同学疏远。班上还有几位学生因为讨厌她平时使唤别人做事的态度,对她不怎么友好,但她们跟班长关系比较好,她就告诉父母、奶奶说班长叫全班同学不要跟她玩。她奶奶就在上学路上堵住班长和一些同学,要求她们跟她的孙女玩,使班上的女同学对她更加反感。由此可见,李春秋的行为表现属于心理性问题行为。敏感、多虑、猜疑、自尊心强,总想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但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如别人,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了解,发现造成她的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源自她的父母。一、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小孩也是最拔尖的,对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