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那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就是蒲松龄纪念馆,它是一座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调的四合院建筑。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门楣上的“蒲松龄故居”几个字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纪念馆是1980年在先生的故居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共分为生平、著作、聊斋正房、名人书画、外文以及彩塑6个展室。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蒲松龄纪念馆,来了解这位文学大师艰辛、坎坷的一生吧。,大家面前的这尊汉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龄先生了。我们看他左手拿着书卷,右手捻须沉思,似乎正在在构思聊斋故事呢。,其中有四块非常像四个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能猜出来哪四个字吗?。对了,就是“山明水秀”。(一)请大家跟随我往后面走,进入我们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龄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关于蒲松龄的一生,后人用“读书、教书、著书、科考”这8个字来概括,非常贴切。蒲松龄1640年出生在山东淄川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也算是世代书香门第,1715年去世,享年76岁。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没有出过显赫的人物,在当地也是大族,蒲松龄先生的父亲蒲磐原是读书人,但因困于屋场连个秀才也没中,遂去经商多年,家中称“素封”,到四十岁还没有孩子,对家业也不怎么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因家中请不起老师,蒲磐就亲自教孩子们读书,蒲松龄先生自幼聪明过人,由于勤奋聪慧深得父亲的钟爱。在他18岁的时候尊父母之命和本县文人刘国鼎的次女刘孺人结为夫妻,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得当时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称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间名文颇高。大家请往这边走,此后他与同乡好友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这几张图片就是反映当时他在淄川留仙湖、般阳河边活动的场景。(二)在蒲松龄25岁的时候,由于家里妯娌不和,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矿无四壁”,生活陷入了困境。迫于生计,31岁时他应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其做幕宾,当走到了青石关时,看到两岸的山势险要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山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在这期间蒲松龄先生目睹宦海风云,饱尝游子之苦,再加上临近科考,仅做了九个月的幕宾,即返回了故里。在做幕宾的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是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回到家乡的蒲松龄先生生活无计,最后又到了西铺毕际有家设教绰然堂,从此他在毕家度过了三十年的私塾生涯,直到71岁时才撤帐还乡。(三)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西厢房,这里主要展出的是蒲松龄的晚年生活。先生在教书、著书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考取功名,曾多次应考,但屡次不第,直到晚年援例入贡,才得一“候选儒学训导”的虚名。撤帐还乡后,蒲松龄开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乡里举行乡饮酒礼,蒲松龄的昔日好友李友梅、张历友被推举为乡饮介宾,这对当时的文人来说也算是一种荣耀;蒲松龄74岁的时候妻子病逝,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两年后,也就是1715年正月22日,先生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走完了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