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已成大势所趋。通过对“职业化”内涵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以职业化素养为核心的职业特征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职业化;职业化特征;职业素养
社会学家休斯顿认为:“现代人在人际对应的诸多角色中,以他的职业角色为主要角色,是这个角色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取向及他人对他的评价。”可见,有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就会有相应的职业行为。因此,在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进程中,辅导员职业化素养养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职业化素养养成将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分析
要想了解职业化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职业。《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也有社会学家认为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由此可见,职业具有经济性,它需要取得报酬以维持生计;职业具有社会性,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职业具有专业性,它必须具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职业具有稳定性,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化”是指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高度社会认同感并具有某一模式的过程。职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群体应当具备的特定职业素质及其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声望及相关的制度保障。其构成要素包括对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职业在社会中特定的职业地位以及两者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如果说职业地位是条件,职业管理制度是保障,那么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则是职业化发展的根基。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即是某种特殊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高度职业自我管理要求。高度职业自我管理要求的核心内容则是职业素养。可见,以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的职业化特征是推进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素养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是对事业的尊重、执着和热爱,是对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是追求价值体现的动力,是实现事业成功的一套规则。它包括职业主体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
以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为核心的职业化作用体现在,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积,职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成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职业化的程度。例如,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职业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而且是逐步上升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比较强,却自觉发挥得很不理想,总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那就很可能是自身的职业化程度不够高造成的,这样就使得个人的工作价值大为降低。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职业及职业化内涵,辅导员职业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它蕴含着辅导员工作的学习化、专业化、终身化、社会化,既包括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等职业素养,又包括社会及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的肯定和地位的提升以及辅导员职业化得以实现的制度、管理保障。结合自身工作体会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