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是中国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宫”字首见于殷墟甲骨文图2-1一、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宫殿1、夏夏代的宫殿建筑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将建在夯土台上的殿堂用廊院围绕起来的“廊院格局”,以后的宫殿建筑大都继承了这种格局,由此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一大特色。河南偃师二里头、被称作“一号宫殿”的夏代建筑群,是我国目前发现得最早的宫殿建筑。(图2-2)2、商殷商王朝的建筑技术更为先进,其建筑的规模、体量都较过去更雄伟、复杂,建筑群组织更严密、系统,建筑类型也更多样化。商代中期的城市郑州商城中发现的宫殿遗址,它向我们揭示了商代宫殿的面貌(图2-3)。其外现古拙简洁但其建筑形象依然沿续了夏代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图2-2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建筑群3、西周西周时期的建筑已形成完整、复杂的院落组合,空间布局的成熟度不亚于明清时期的北京四合院。其“三朝五门”制度成为以后历代宫殿的布局原则。西周有代表性的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晚商的宫殿遗址(图2-4)。遗址中发现有瓦片,这证明此处建筑已使用了瓦(图2-5、6)。“三朝五门”图(图2-7)图2-4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宫殿遗址图2-5山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西周瓦图2-6瓦当图2-7“三朝五门”(或“五门三朝”)是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三朝”指外朝、中朝(治朝)、内朝(燕朝),分别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日常办公、居住之所;“五门”即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三朝五门”制度从建筑布局上讲就是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以满足君王不同的需要。因年代久远,“五门”的排列顺序每有争议。4、春秋战国其主要特征为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可分为两类:一是将建筑建在夯土台的顶上,一是围绕夯土台建造多层建筑。(图2-8)是这一时期的建筑复原图。春秋战国时期,瓦已经普遍使用(图2-9)。且在一些遗址中还出土了砖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都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教育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