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审稿与编辑加工练习.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请审读下列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编辑与印刷(复制)、发行同为出版的要素,作品则是出版的前提和结果。(作品不是出版的结果,只是出版的前提),如果没有出版活动,所有作品就不可能长期传世(长期传世的作品也有不以出版为载体的),所以出版活动对于社会的文化成果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作品创作是起始环节(作品创作不是出版过程环节之一),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因为出版物虽主要由作者提供(作者提供的不是出版物,而是出版物的内容或者作品),但要通过编辑的设计、组织、审读、加工等,才能完善、提高。由此可见,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包括思想素质(从下文来看,讲的不是思想素质,而是“文化素质”。)。该素质的特点之一,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够广、博结合(“广”、“博”意义相同,应是“专、博结合”),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切实贯彻“百花怒放、百家共鸣”的“双百方针”(应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为艺术界、科学界的特定主题讨论(自由讨论)创造条件,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文艺、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还要切实贯彻“他为我用、外为内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这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必要条件。参考答案:(1)“印刷”范围过窄,应为“复制”。(2)作品不是出版的结果,只是出版的前提,既为前提又为结果的提法有矛盾。(3)长期传世的作品也有不以出版物为载体的。(4)“作品创作”不属于出版过程的环节之一。(5)作者提供的并不是“出版物”,而是“出版物的内容”或“作品”。(6)从下文来看,讲的不是思想素质,而是“文化素质”。(7)“广”、“博”意义相同,应是“专、博结合”。(8)“百花怒放、百家共鸣”应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9)“特定主题讨论”应为“自由讨论”。(10)“他为我用、外为内用”应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1)“为社会服务”应为“为社会主义服务”。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出版工作由编辑、出版(复制)、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发行(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编辑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重点分成若干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排版、校样处理、印制、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去掉“排版、”,“印制、”,排版、印制不是编辑过程基本环节的内容)。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又各自独立(相互联系)。其中,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在编辑过程中的各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信息采集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和具体化。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不是(去掉“不是”)十分密切,重要的(去掉“重要的”)稿件必须经过审稿环节才可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的提法是错误的,这句话应去掉)。审定发稿及其后续工作,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也是编辑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

审稿与编辑加工练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