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农一师电大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在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和地区中,唯一不曾间断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其中的法文化也是如此,学习十分必要。学习结论要掌握《中国法律制度史》这门课相关的一些主要问题。?内容要点:一、《中国法律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法制史是一门法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二、学习《中国法律制度史》的意义现实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代法制,特别是长期延续的封建法制, 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三、学习《中国法律制度史》的方法1、主要的、基本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2、其次辅以其他一些方法,如:归纳、联系、比较等方法四、国内外中法史研究的状况五、教学方法第一章夏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夏是中国奴隶制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作为与国家相伴而出现的法律制度,也是处在初创阶段。学习本章,了解中国法的起源,并在了解夏商两代法律总称的基础上,掌握刑罚制度及司法制度。?内容要点:第一节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与法的产生1、氏族血缘纽带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更加强韧2、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在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日益加强3、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为法4、刑起于兵第二节夏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二、立法概况1、《禹刑》:夏朝法律的总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第三节夏法律的基本内容一、刑事法律(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1、罪及本人,刑不株连的原则2、疑罪从轻的原则3、不杀无辜的原则4、过失人轻的原则(二)刑罚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三)罪名?1、不孝罪2、不从王命罪3、危害社会,破坏秩序罪4、贼杀罪5、不事农业罪6、弃灰于公道罪二、行政法制内服、外服制度三、经济法制第四节夏的司法制度一、司法官二、诉讼审判制度:“天罚”、“神判”三、监狱制度:圜土、夏台、羑里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二、立法概况1、《汤刑》:商朝法律的总称。“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一、刑事法律(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1、罪及本人,刑不株连的原则2、疑罪从轻的原则3、不杀无辜的原则4、过失人轻的原则?(二)刑罚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三)罪名1、不孝罪2、不从王命罪3、危害社会,破坏秩序罪4、贼杀罪5、不事农业罪6、弃灰于公道罪二、行政法制内服、外服制度三、经济法制四、商的司法制度一、司法官二、诉讼审判制度:“天罚”、“神判”三、监狱制度:圜土、夏台、羑里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反映奴隶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法律制度,在夏商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日趋完备。学习本章,应了解和掌握西周统治阶级法制的指导思想,国和家的体制,制礼和礼治,礼和法的关系,刑法原则及审讯方法等内容,认识西周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内容要点:第一节西周的法制思想及立法概况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1、敬天保民2、明德慎罚?3、礼治思想二、西周的立法概况1、周礼①礼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经周公制礼,在西周具有法的属性,表现为等级名份,贵贱准则。②西周的礼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即“五礼”,吉、凶、宾、军、嘉礼。③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2、《九刑》①“周有乱政而作九刑”。②九刑有两种含意,一是指九种刑罚,即在奴隶制五刑的基础上加上流、赎、鞭、扑;二是指《九刑》这部刑书。3、《吕刑》①制定背景:穆王命吕侯“训夏赎刑”而作。②主要内容: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赎刑是其核心内容,其刑罚原则是“明德慎罚”。③评价:在很多方面完善了周初的制度,其原则在后世的封建法典中大都被沿用并以此为基础作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节礼与刑及其适用一、礼二、刑(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1、矜老恤幼的原则2、区别故意与过失、贯犯与偶犯的原则3、罪刑相当的原则4、罪疑从轻、从疑从赦的原则5、“罚弗及嗣”罪不相及原则6、同罪异罚原则7、世轻世重原则8、正当防卫原则
中国法制史36.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