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语文应考的几点思考.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语文应考的几点思考
一我们对语文高考的基本理念 1、依托大纲、把握考纲、参悟新课标。 即:大纲的知识体系(实)、考纲的能力结构(活)、新课标的素质要求(以人为本),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要求语文修习必以“习得”为根本途径。(长期性、反复性) 即:重视读写两实践中语感获得的过程,反对将语文课变成纯知识的认知课。 3、复课中通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4、首重选择题,次重文言翻译、诗词欣赏和语用题的试卷认知思想。 5、分类指导中特别关注骑线的学生的思想。
二复习过程安排及重点
1、高三第一学期
完成五、六册书的传授,重点是整合语言、中外文史、现代文阅读、应用写作等相关知识。
2、高三第二学期
分三个阶段:
(1)利用两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依照高考试题结构,分类型进行专项训练。重点是熟悉高考题型,培养解题技巧。
(2)利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综合模拟训练,重点是训练应试综合能力。
(3)基本为两周,自由复习,重点是疏理知识系统,调整应试心理。
三各类试题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语音、文字题
两题都以字义为中心,一辨音,一析形。试题手段和解题技巧,大家都熟悉。问题有二:一是考纲中的“常见”二字,是社会统计术语,落实到学生身上,却因人而异;二是复习量大,有反复。所以:
a、必须结合课后词语,给出常见词语表。
b、首次复习一定要圈出自己易读错、写错的字。
c、以后每月最少一次,突击这些易错字。
2、词语、熟语题
同义、近义词的辨析是语文基本功之一。
知识、技能重点是:
辨词语意义,辨使用对象,辨感情色彩,辨语义重点、范围、轻重,辨用法习惯。
学生做此类题成功率较高,需要强调的是:
a、不能每次都从五方面辨析,感觉到的区别是最易辨析处。这叫知识依据。
b、除此之外,需要找出试题内容上的依据。这叫语境依据。
c、做题应从自己最易区别处入手,不必按原题顺序。
d、估计今年试题两实一虚,虚词应注意使用条件和关联关系。
熟语题仍以成语为主,除以上各点外,应注意:
a、语素式理解是出题常用手段。
b、成语是历史形成,褒贬常随本、引、比而变化。
c、成语使用常有习惯范围,如:自己和他人、个体和群体、自然和人为、谦词和反语等。
3、语病题
语病题的关键是从结构和表达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敏锐感觉,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信赖分析、
认知方法,不相信感觉,做题速度慢,看什么句子都像有语病。所以:
a、应把考纲规定的七类语病演绎成典型的语言现象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应用分析方法。
b、试题多为语法语病、修辞语病、逻辑语病各一。
c、适当增加些复句(虚词)语病。
4、第6小题
标点符号今年不单设,要考会和语用题结合出现,这个空白是今年高考的一个变数。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题减少一个,在语用题上增设考点或分值;二是在过去考过的修辞题,插入、排序、配伍题,或文常题中,找一个出题。
5、社科、科技类阅读
先说一下对三大阅读的认知。此三块分别从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等素质教育角度立意,以信息论为依托,考察学生确认、整合信息的能力。
其中科技类、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试题,是中国自科举以来语文考试最富实绩的收获,因为学生的发展多依靠这一块形成的能力。但是汉语属非形态语言,名词没有主宾格区别,动词不讲时态,形容词无级别,句子没有从句,总之,汉语缺乏明确的逻辑因素,多靠语序组合语言。所以,以考精密掌握语言见长的科技、社科类试题,实质是考的语言中的逻辑因素,这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但训练一下,收效显著。
(1)对词语的理解即对概念的理解。有以下几条
对应于概念的语言形式为词语和短语。
定义概念的语言形式为判断句。
新的发明、创造、技术难以产生学术性定义,
多以发生学定义表述,所以要注意同位语的认知,以便把握概念的特有属性。
(2)判断的语言形式为:直言判断=陈述句;
复合判断=复句。
判断要注意的地方有:
判断的质——是肯定,还是否定;
判断的量——是单一事物,还是部分或全体事物;
判断的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状态;
判断的真理度——是可能性还是必然性。
(3)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断推出未知的判断,其语言形式是几个陈述句,应注意的地方是:
几个陈述句中的主要概念必须和原文一致;
几个陈述句间的关系要符合因果律;
结论性的内容虚符合事实和常理。
(4)如果是社科类,则要注意:
a、准确理解作品的学术观念和指导思想;
b、把握作者对自己所用论据和方法的说明和条件;
c、领会作者对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的限制性规定。
6、文言文阅读
最重要的是形成感觉,古人文化习俗、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志向情趣等在语言作品中的表现,要靠长期诵读才能形成。这是阅读文言作品能力的

对语文应考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