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苏轼这首《水龙吟》,不仅在咏物方面压倒今古(张炎《词源》),而且和韵而似原唱(王国维《人间词话》),其词心词境不惟迥出时人,直使后人难能为继,因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 ,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咏物词【水龙吟】调名出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此调句读各家不同,《词谱》分立二谱。起句七宇、第二句六字的以苏轼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上下片第九句都是一字豆句法。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观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后结作九字一句,四字一句。此调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词牌解释词中的主人公形象词中有一个“寻郎去处”的人,一个哀怨的妇女形象。在对杨花的柔情描叙里,我们仿佛眼见她的“娇眼”,“抛家傍路”“常思量”,“恨”离人,“望”流水,任由“离人泪”随流水而去。风雨中的杨花如此,孤独寂寞的人也是如此。苏轼是个男人,却站在女人的角度思考人生,叩问命运。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流离之人。出蜀道,进中原,遭贬谪,离别了母亲,离别了王弗(前妻),离别了朝庭,离别了父兄,这就是苏轼的一生,离别伤痛了他,也成就了他。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苏轼是铮铮男儿,也是有情有义的真汉子,如许感慨离别情绪,他才是一个丰韵的大文豪。词解[1]从教(jiāo),任凭。从教坠,任凭它落下来。 [2]细想想,都是看来无情,而实际上怀有深意。思(sì),意。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萦(yíng),回。 [4]这是把柳叶比作女子的娇眼,因困倦而欲开还闭。困酣,等於说困极了。 [5]以上三句是想像之辞,是说杨柳刚刚从寻找情郎的梦中醒来(因此有“困酣娇眼”的神态)。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里活用了这首诗的意思。 [6]遗踪,指杨花留下的踪迹。 [7]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按:这是古人的不科学的看法。萍碎,这是说浮在水面上的萍本来是一大片,清晨一阵雨过去,被打成碎块了。 [8]春色分成三份,三分之二堕於尘土,三分之一落於流水(其实是杨花堕於尘土,落於流水)。这是说春天随着杨花的消逝而消逝了。“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译文: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刘熙载称“可作全词的评语,盖不离不即也”,即谓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离不即”之间。惟其“不离”,方能将种种比兴想像切合本体,有迹可求,此词家所谓“不外于物”;惟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像,此词家所谓“不滞于物”。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反衬,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之意。不言“离枝”,而谓“抛家”,貌似“无情”,如韩愈《晚春》所云“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实则“有思”,似杜甫《白丝行》所言“落絮游丝亦有情”。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