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详解情商:“木头人”不适合做领导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古人对此有不同的分法,有“六情说”,有“七情说”,也有“十情说”,但最普遍的说法则是“七情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情”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来,诸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骨肉情、同胞情等等。大体上“情”字的含义主要就体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是具有鲜明两极性的,而在这样明显对立的情绪活动中,良好的情绪可以催人上进,有益于身心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使人们心理失衡,失去动力。情感与情绪意义相近,但比情绪更稳定一些,也更深沉一些,它不像情绪那样容易表露出来,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情绪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的时间、紧张的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反应三种形式。情绪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情”的低层面的内容,情绪显得相对表面化、易变化。对情绪进行深一层的积淀,比较稳定的部分,则就是所谓的情感了。情感相对情绪而言,显得更持续、更理性一些。情商受到重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智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然而科学研究表明,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是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它的提出与完善经历了一个过程。首先它得益于多元智力理论一说,多元智力理论的先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登纳认为,人类的智慧至少应包括七种不同的能力,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体态智能、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后两种智能成为情绪智力理论的直接来源。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约翰·迈耶提出了情绪智能的概念,他们把情绪智能界定为对情绪的知觉力、评估力、表达力、分析力、习得力、转换力、调节力,涵盖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等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于1995年正式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当时戈尔曼目睹美国社会现状,认为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外表下潜伏着深重危机,吸毒、犯罪、色情、暴力等案件急剧上升,尤以青少年犯罪情况为甚。于是他积极寻求医治上述社会病症的良方,经过多年深入研究终于提出一套基于EQ的解决办法。他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EQ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IQ、认为高IQ就等于高成就的传统观念。他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人生的成就至多20%可归诸于IQ,另外80%则要受其他因素(尤其是EQ)的影响。因此只有从重视IQ转到重视EQ上来,并大力提升年青一代的EQ,才能拯救现代社会。戈尔曼教授把情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感觉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这方面能力较差的人常受低落情绪的困扰,而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谷,重
“木头人”不适合做领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