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
一、自由贸易理论概述
二、绝对优势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要素禀赋理论
五、里昂惕夫悖论
(一)自由贸易理论简介
自由贸易理论,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自由贸易理论概述
(二)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前提
1、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 它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
(三)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
(1)自由贸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门生产其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节约以及技术创新等等。
(2)扩大真实国民收入。各国根据自己的禀赋条件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要素就会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运用,再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从而增加国民财富。
(3)自由贸易下,由于进口廉价商品,国民开支减少。
(4)自由贸易可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与外国同行进行竞争,这样就会消除或削弱垄断势力,从长远看,能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5)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对外贸易可阻止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使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四)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
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新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里昂惕夫悖论
新贸易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新生产要素论
偏好相似理论
2、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
“简单化”假定
假定货币是“中性化”的参加贸易的国家只有两个、商品只有两种、生产商品的要素只有两类,不考虑商品的运输费用;
“静态化”假定
假定一、国民收入分配形态、居民消费偏好是既定的、不变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完美化”假定
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完全自由竞争,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 又称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该理论是最早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绝对成本理论的核心内容: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是:
1、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2、分工能够减少工序周转损失;
3、分工能够增加发明创造的可能。
14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英国葡萄牙
8
12
7
14
24
24
12
28
28
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
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酒
毛呢
<英> 分工前:社会总产量=22
分工后:社会总产量=28
<葡> 分工前:社会总产量=19
分工后:社会总产量=24
〉
〉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二讲 自由贸易理论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