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生写生作品评析(先后为序,简称:张、林、褚、培)/文 1.《齐云山写生》张:这是由龙瑞老师带领我们去皖南齐云山写生,画的是一个道观小景,用笔松动,比较尊重现实。前面是菜园,后边是寺院,山坡上是道观和一些小建筑。当时我们距离这处小景很近,我有意识地把菜园放在前面,将景深拉大、推远,使画面富有纵深感。林:这幅画鲜活、生气盎然,写生作品虽不大,表现的物象也不多,但却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很多北方人画画浑厚,气势大,但要看怎么表现。董其昌说过,平淡天真,笔墨清淡,淡而不薄,清而不俗。张民生作品的清淡很难得,值得让人去品味。人品有多高,画品就有多高,恰如其分。民生敦厚、宽容、淡定,他的画把这种散淡和从容表现出来了。在中国大文化的观照下,中国画讲究耐人寻味、余音绕梁,他的画可读、可品,可以走进去,像虎跑泉泡出的龙井,清新、淡雅、沁人心脾,是值得我们慢慢去品的。 2.《西递村远眺》张:这张作品叫西递村远眺,这一带地势比较平缓。去往西递村途中走累了,大家找个树荫休息一下,我就靠在一棵树下画了这张画。前面有个小土丘,把这几个田地组合成太极的形状,回旋,向上升,再合成圆。左边是一条大路,我们从这个地方过来。我觉得这幅画中,松和紧的关系处理得很有意思,很舒服,前松中紧,后面又松,找到了一种节奏感。中间这个小山包不太高,葱葱郁郁,前面是沙滩,中间是水渠。远山用的是披麻皴,轻轻皴擦一下。当时为了调整画面的需要,在右上角的山峰处加了几笔浓墨,与左边的浓墨相呼应。 3.《黟县途中》张:从黄山到黟县写生途中,天气阴沉沉的,眼看要下雨了,感觉景色不错,大家就都停下来,各自分散到田边路旁,匆匆忙忙画了几张,画了半个小时。画面凸显天气的变化,幽远、苍茫、阴郁,表现出宏大的阴雨气象景致,所谓“天光云雨共徘徊”。水塘、稻田的皴擦与云相呼应,构成虚实关系,左上角山头的勾线比较强硬,很结实,和云形成虚实关系,虚的更虚,实的更实。远眺山村,实际上房子很多,且朝向不同,但不能画的太全面太具体,所以用概括性的笔触表现山村,隐藏在云气当中,时隐时现。土坡的线条和路形成之字形变化,富有纵深感,画家要有线条意识,路要画得结实、自然,中间加上了一笔小转折,这一点点的小转折就很有情趣,小变化往往让画面充满情趣。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想得不太多,大都伴随着当时的感觉、对自然的意识感悟和激情,笔墨表现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写生回来后基本不作改动,偶尔加一些东西,使画面加更完整。真实的景物是很复杂的,万象变幻,不可能把这复杂景物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在画面上,所以在写生过程中,还需剪裁、提炼升华,做好构图的布置安排,有些景物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放在某个位置,所以我认为写生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是在写生中进行创作。 4.《鹅庄山居三则》张:这三张是一组,和中央美院陈平先生从皖南写生归来,我个人到山东鹅庄写生基地画的一组山居作品。这种构图形式有些像现在的照相技术,是局部性构图,画面四周压得很暗,而光聚焦在画面中心,景物围绕着中心布置,穿插、交错,中松外紧,在这种构图形式里藏着情趣。当时写了首小诗:吾行淄川里,得遇此山村,白云绕回路,飞鸟入幽林,野老谈诗趣,孩童唱声频,欲得归来路,身外唯浮云,以表现当时所感悟。林:我比较喜欢这三张写生作品,画面里流露出从容和自由,有种天然雕琢的感觉,仿佛使人置身于北方平常人家。错错落落的树,高高低低的农舍,隐逸在密林之中,偶尔有一个人、一只鹅顺蜿蜒小路走来。画家准确把握住了当时的感受,表达出对北方田园的真切体悟。这段时间张民生在用笔上讲究的是用渴笔表现苍茫,和后阶段表现润泽有一定的差别,有极强的中国画韵味,让人流连忘返。褚:近景石头画得非常好,大中小错落,很圆润,很多人画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符号化,画的大小一样,这样笔锋就没有变化,而张民生先生画的有转折、有用笔,虽然是一笔画出来的,但民生把石头的圆润感和立体感画出来了,这是很有难度的。范扬画石头的时候每一笔都不一样,他通过转折、侧锋和中锋来表现石头的圆润和向背。民生画的小石头非常好,很有趣儿,显得很拙很自然,和房子、山坡浑然一体,感觉非常好。这一点很难表现,很多人往往观察或感受不到,自然的石墙在修葺时是顺着石头的结构垒砌的,所以说自然就是合理的,把自然的景物和感觉画出来就非常美,再用中国画的规律去表现,画出阴阳虚实的对比,笔墨味就出来了,很美、很有趣。这就是中国画的品,说的是一种味道,能让人跟着你的笔线往下走。结构和线条都画的不错,小石头的线条显得很丰富、有变化。这幅画有趣、精道。精道是用笔用线的讲究,趣味就来自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张:石头的错落里面体现着阴阳关系,单独的线条很难一下子表现出来,勾勒之后还要加皴擦点染。事实上这张画不需要太多精细的东西,石头处理得饱满,画面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就很精彩、很有趣。龙瑞老师评画的时候说:画
张民生写生作品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