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作者:————————————————————————————————日期: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体运用投射的定义弗洛伊德:投射是一种应对本能能量的防御机制,是对外部世界不愉快内在认知的非正常移置方式。费伦茨:投射是一个将不愉快的体验分配到外部世界的过程。克莱因:投射是这样一个过程:自我用生理的方式将自己施虐的冲动幻想驱逐到外部世界,比如通过排泄有毒的粪便,投射到母亲或她的乳房上。桑德勒:投射是指某人将自体表象中不愉快的方面归因到了另一个人的精神表象身上,也就是说一种客体表象。迈斯纳:投射中,被投射的部分被体验为属于、来自某个客体,或就是这个客体的原因或属性。科恩贝格:投射是一种正常的防御机制,它包括了:1、表达某种不能被接受的内在心理体验。2、将这种体验投射到某个客体。3、对被投射的部分缺乏共情。4、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力量,会和这个客体保持距离或疏远它。5、这个客体不会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6、与压抑相关,而不是分裂。7、这在神经症中很常见。奥格登:投射是自我中被驱逐出去的部分——(自我)抵赖不认,而归结到接收者身上。投射性认同的定义弗洛伊德:没找到。克莱因:投射性认同是在偏执—分裂状态下的一种处理客体关系的机制。在早期与乳房的关系中,焦虑的婴儿会将他富有攻击性的、焦虑的感受通过分裂、呕吐或者排泄的幻想方式来排除,并把它们投射到母亲身体里,然后婴儿觉得自己遭受客体迫害,并认同了它。西格尔:投射性认同是将自体的一部分投射到客体里的结果。这往往导致(自我)觉得这个客体具备了自体所投射的特质,但也可能导致自体变得开始认同被投射的客体。迈斯纳:投射性认同中,被投射的部分同时也被认同并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他倾向于放弃这个术语,认为精神结构是内摄和投射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科恩贝格: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包含了:1、将不能忍受的精神体验投射到某客体上,2、对被投射的部分保持共情,3、试图控制客体从而保持这种防御,并且4、被投射的部分会无意识地对客体产生作用。5、它和分裂有关,而不是压抑,并且6、常在精神病或者边缘情境下发生。奥格登:投射性认同中,投射者会主观体验到一种对接收者的独特感受,有关被排除的那些感受、想法或者自体表象。接收者也对这个过程产生影响,并为之改变。津纳:投射性认同中,自我会改变对客体的自觉,相应地也会改变了自体的意象。通过投射性认同,个体认为这个客体并不是存在于自体中,而好像存在于关系里的另一对象中。投射和投射性认同之间的各种区分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的因素来区分投射和投射性认同了,它们是:1、对被投射部分是否存在同情(科恩贝格)。2、对客体是否会产生影响(桑德勒)。3、客体被湮没的程度(贾菲)。4、发生的到底是压抑还是分裂(科恩贝格)。5、病理学基础到底是神经症还是精神病(科恩贝格,迈斯纳)。6、反移情的忍受程度(沙夫对科恩贝格观点的评述)。7、是一体还是二体现象(迈斯纳提出这个区分标准并给与驳斥)。8、让外部客体产生某种感受(科恩贝格,威廉姆斯)。什么是投射性认同?1、理解为何要用运用投射性认同所谓的心理投射是移情背后的一种心理机制,在无意识中发生。一种主观的意象变成了客观的现实。投射性认同的临床运用,是以客体关系理论为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