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古桥大观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234更新时间:2003-11-1715:06:00“山东的路,广东的桥”,这是新时期的人们耳熟能详的赞语。其含义是鲁粤两省的路与桥建设得数量多速度快,并且质量好造型美,成为足以使同胞们竖大拇指的地方特色。山东以路著称,并非不擅长造桥。事实上,从古代起,山东的桥梁建设历朝历代都有可圈可点的记录。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是山东桥梁建设的重要发展时期。据清乾隆年间《山东通志》记载,当时全省共有桥梁1035座,其中元代11座,清代开国到乾隆之前91座。其他900余座有少数建于宋金时期,绝大多数说不清修建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桥梁在全省还有100余座,大部分在鲁中地区,其中淄博市有31座,有许多桥梁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诸如乾隆年间初建、道光二十八年重修的会川桥,建于康熙五十三年、重修于道光三年的龙仙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三年重修的太古石桥,建于道光十年、民国二十四年整修加宽的永宁桥,建于明成化年间,在嘉靖、万历、康熙年间重修数次的幸福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重修于清光绪九年的栖凤桥,建于明代、民国三年重修的鸣凤桥,建于明嘉靖年间、重修于康熙年间的萌水桥……始建年代无考,在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康熙二十六年、乾隆三年、道光二十一年、二十四年重修或整修过的玉带桥,清嘉庆三年增修过的兴隆桥,清乾隆五十六年、道光十四年重修的清济桥,清嘉庆年间重建的利济桥等等,不胜枚举。现在,淄博地区还保留着宋金时代的古桥。建于金泰和元年(公元1204年)的沣水桥是一座石台墩石拱桥,位于张店区沣水镇沣水村,是淄博市境内现存有据可查的建造时间最早的桥梁。它南北横跨当时的丰水(今猪龙河),四孔,,宽4米,总长18米,足以排泄夏季由南部丘陵地区汇集而下的滚滚山洪。直到明清时代,沣水桥仍然处于繁忙的交通驿道上,为车马行人提供着交通便利。民国后公路兴起,交通要道变迁,车辆行旅减少。此后由于众多的原因,河水流量逐渐减少以至断流,沣水桥上部损坏严重,桥身大半已经埋于地下。淄川区是淄博市古桥最多的区县之一。灵虹桥位于淄川城南首南门外,跨越般阳河。据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淄川县志》记载,成化十年(公元1526年)由淄川县丞崔志创建,嘉靖丙戌年(公元1537年)知县张文全重修。桥长86尺,高22尺,宽15尺,9孔。明清时期,淄川至博山的驿道由此桥通过,民国时张博公路建成后,行人逐渐稀少。1978年在桥上游倚桥石砌拦水坝,与桥连为一体,顺桥长50米,,,利用桥孔设4个闸门。今天从上游看是拦水坝,从下游看是石墩台石拱桥,8孔跨径不一,桥上车辆行人络绎不绝。六龙桥俗名西关大桥,位于淄川城西关大街东首的孝妇河上,它的前身是孝感桥,始建年代无考。地处由淄川县西去省府、南达博山、北去张店的三通路口上,当时即有“喉道”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知县王时和(字念荩,魏县人,进士。万历四十五年升礼部主事,官至苏州知府)始建石桥。因为这一年秋天,淄川县一科中了6个举人,地方官宴请6人于桥上,遂名“六龙桥”。但工程未竣因故中断。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廷尉张至发、中丞韩浚义劝乡绅士庶捐资出力,接前次工程续建,历时三年完成,世人称之为“王公任始,张公成终”。桥长13丈9尺,宽2丈4尺,15孔,两侧
淄博古桥大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