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做边学、且行且思3月25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在宁波举行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中期研讨会。在会上,参与课题的各省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对课题的开展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同时聆听了由全国精选的12节视频优质课,专家现场做了精彩点评。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既有诸多焦虑、困惑,也有些许憧憬、构想。现将我的粗浅思考、分析,与广大老师分享交流,以期得到各位赐教、指正以及老师们的共同探究、争鸣。一、实施现状与困境说起综合实践活动,大家并不陌生,就在今年3月份的全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我市教科院的孙俊勇主任就这门课程给大家做了梳理和指导。他指出了要搞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我们做到四点:思考、借鉴、理想、展望。让我们每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我区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每个学校都在摸索中前进。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综和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目前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一)理念不到位在不少学校里,广大教师虽然曾参加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课改通识和课程培训,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理念和课程实施标准,却至今并未真正入耳入脑。许多教师对该课程究竟是怎么回事,应如何实施,仍然认识不够清晰到位。导致该课程成为“会上强调很重要,会下觉得不必要,做起来干脆不要”的“鸡肋”课程。(二)师资难保障目前,全国专任的综合实践老师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班主任兼任。加之目前各校还或多或少存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不够,更遑论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师资难保障、课时被挤占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已经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三)课程学科化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体验性课程。设置该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独立学习、思考,从而获得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活动的终极目标并非以获得系统的知识为依归,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探究能力,铸塑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技能,才是它的真正旨意。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教师在实施行为中,往往在活动指导或活动组织时,对指导教师的作用及角色定位不清,对如何有效指导认识不足,导致实施过程中仍然带有明显学科色彩,硬性灌输、推销结论的现象普遍存在,完全扭曲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应有的课程特色。(四)活动形式化综合实践活动主张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教育功能。然而,现实活动中,“形式化”、“浅层次”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所谓“示范课”、“公开课”、“推门课”流于作秀表演,或者因为事前没有详尽的活动方案,只得临时抱佛脚,草草推出应付检查的急就之作。那些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智能特点的活动设计,很难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根据成人的主观想象,为学生安排的活动模块多数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五)指导欠有效由于对指导教师的作用及角色定位不清,对如何有效指导认识不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和课程标准钻研不透,不少任课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或则“越厨代庖”,或则“照瓢画壶”,或则胡乱作为,对活动主题、教学课型、活动背景、预设目标、情景创设、活动环节、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延伸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考量,招致最终活动指导无的放矢,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感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