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箜篌引》引发的生命思考:最难忘,高中那条河——公无渡河公渡河.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最难忘,高中那条河——公无渡河公渡河  ——《箜篌引》引发的生命价值的思考    一个人和一首诗,会不会亦有一见倾心的钟情?初遇《箜篌引》,是在讲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来却顿然有撕心裂肺的疼痛与心动,竟然再也无法阻止奔涌的思绪和充溢胸膛的悲怆之气。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公无渡河——多么恳切的劝诫和恳求!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所有的人都清楚:不能渡河,不该渡河,渡河就是死亡!公竟渡河——多么激愤的质疑和不甘!为什么明知前方是死亡,还是毅然蹈死不顾?是什么必死的理由,是什么无畏的勇气,竟然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渡河而死——多么悲惨和不愿接受的结局!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悲剧毕竟发生了。一千一万个不能渡河的理由,终究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行动!其奈公何——多么沉痛的无奈和哀思!悲剧已经发生了,亲人们的呼喊劝阻和绝望哭泣都无力改变既成的事实,于是又回到旁观者的困惑不解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从哪里来?他要到哪里去?他为什么要如此坚决地选择渡河,急急奔赴必然到来的死亡? 《箜篌引》出自晋人崔豹的《古今注•音乐》:《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我在看电视剧《十月围城》时,我在听主题歌《中国山》时,我在读李重光留给父亲的遗书时,读秦少白写给至爱区舒云的书信时,我在读历史上那些从容赴义慷慨捐躯的悲壮人物时,我在面对历史或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渡河而死的公”时,我在想象那些渡河的“公”还原那些渡河的场景时……总会感受到这种充溢肺腑的悲壮悲慨悲凉之气行径全身时带来的强烈痛感。 我无法不去想象,《箜篌引》中的“公”究竟是何人?为何事?为何必须渡河?我也无法不去推衍,古今中外,历史现实,又有着多少横亘的“河”、渡河的“公”和渡河而死的结局。诗中的“公”可以是什么人?诗中的“河”可以指什么事?渡河的“公”有多少个必须渡河的理由? “公无渡河”悲壮版——伟大人格的耸立我希望那是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我期待那条河边挺立的是一个个气壮山河的伟岸形象,我似乎听到那汹涌的河水激荡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羽声……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牺牲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光仁就是渡河而死的“公”,他们深知“改革变法之河”水深流急,波涛汹涌,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仍然不计个人安危,投身革命洪流。其中最令人感佩的是谭嗣同,变法失败后他本来是有机会避免被捕被杀的命运的,他亲自把梁启超等人送到日本大使馆避难,当梁启超等恳请他一起出走日本时,他慨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当日本使馆主动要求为谭嗣同提供保护时,他又慨然回答:“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终时,谭嗣同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容就死,慷慨赴义,年仅三十三岁。这是一种多么强大又多么悲壮的人格力量!梁启超

《箜篌引》引发的生命思考:最难忘,高中那条河——公无渡河公渡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11-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