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沔和《潇湘水云》摘要:宋代是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琴曲、琴人、琴派,三者齐头并举,把传统琴学推进到新的水平。开禧年间(公元1207年前后),南宋经历了北伐的惨败,加上蒙古王朝的迅速兴起,江南的半壁江山再也经不起折腾,处在一片风雨飘摇中。郭沔的《潇湘水云》正是创作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弱书生式的爱国情操和特殊的人生阅历赋予了其创作灵感,全曲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多种技法,琴曲悠扬绵长,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含蓄之美,故自南宋以来,作者备受各派琴师的推崇。关键词:郭沔;古琴曲;(约1190~1260),字楚望,南宋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琴师,浙派古琴创始人,一生始终过着清贫的布衣生涯。南宋庆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间以琴艺鸣于时,已被当时名家奉为宗师。嘉泰年间(1201—1207)在临安(今杭州)光禄大夫张岩①宰相韩侂胄僚属)门下做清客,从事整理古琴谱以及民间流传琴曲工作,编成《琴操谱》15卷。开禧三年(1207年),宰相韩佗胄为了收复失地,免得每年向金人交纳数以万计的“岁贡”,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禧北伐”。这次战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和种种矛盾,结果以失败告终。战败后,南宋政府答应了金人的无理要求,用韩佗胄的头和岁贡三十万两,签订了“和议”。韩侂胄由此被诛,张岩被贬,对于南宋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朝野震动,群情激愤。郭沔便是在这个时候迁到南岳衡山闲居,时驾扁舟在潇、湘二水间往来,借助琴声抒发忧国情怀。《潇湘水云》便是创作在这一时期,郭沔每每眼望九嶷山为云雾遮蔽,不禁联想到当时国势日下,而引发他对多娇江山的高度赞美,以及复国无望、山河破碎的无奈叹息,遂把胸臆抒发到琴声当中,创作出了《潇湘水云》。此曲是中国中大著名古琴曲之一,整首曲借助水光云影以抒抑郁、孤愤之情,被认为是爱国思想、艺术性和技巧性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历代琴师都十分赞赏《潇湘水云》的艺术成就。元代文人黄莱对此曲痴迷有加,曾专门写了一首二十二句之长的律诗来赞美楚望,其中如“长怀惓惓情,环顾茫茫雾”一样的诗句,无疑是在赏曲时找到灵感挥笔而就,诗与琴曲诣意完美融合。明朝汪芝云:“其播弄云水,有扁舟五湖之思。抚弦三叹,不觉胸次洞然。”清人苏璟编的《春草堂琴谱》评述《潇湘水云》其曲谓“鼓潇湘则天光云影,容与徘徊,个中情景,当作何体会,鼓者听者两不知也。谱中此曲用指极难,学者弗徒以手快为胜。”虞山派琴家徐青山则曰:“今按其曲之妙,古音委婉,宽宏淡宕,恍若烟波飘渺。其水云声二段,轻音缓度,天趣盎然,不啻云水容与。至疾音而下,指无沮滞,音无痕迹,忽作云驰水涌之势。泛音后,重重跌宕,幽深思远。非亲授指法,奚能得其旨趣。”②《神奇秘谱》③,《神奇秘谱》中把此谱分为十段,各段标题为: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晴;三、天光云影;四、水接天隅;五、浪卷云飞;六、风起水涌;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而现存《潇湘水云》谱本达五十多种,时下,以吴景略参照《五知斋琴谱》打谱的版本较为流行。该谱大大丰富了左手的指法,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将作者眷念国事的怅惘之情寄寓在烟雾缭绕、云水奔腾的画景之中。结构上,由原十段至十二段扩充为十八段加一尾声。乐曲以
郭沔和《潇湘水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