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孟子》的“而”.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孟子》的“而”                一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中说:“而”字的用法大别为二,顺接和转换[①]。作为连词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孟子》中“而”字也随处可见,难得有几个章节不用“而”。本文拟从结构与语用上进行讨论。+而+动(+宾)这种结构可称为“动宾型”,即“而”的两头都有动词,常带宾语,或顺接或转接。顺接的例子如:(1)“(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公孙丑下》14章)(2)(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上》1章)转接的例子如:(3)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公孙丑下》10章)(大意是: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万钟的束修。)(4)“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同(1))(大意是:做官但不接受俸禄。)此类动词的结构若具体分别则可有: 动+宾+而+动宾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还可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其次是两个动词所带的是不同宾语。第三,此类句子的主语不现,多出现在对话中。表示并列的如:(5)无罪而戳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6章)(6)用之而成路。(《尽心下》21章)(大意是:经过这里便成了大路。)(7)(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18章)表示递进的如:(8)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滕文公下》7章)(9)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10)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4章)(大意是:不如提倡道德而且尊重士人。)表示顺承关系的如:(11)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1章)(大意是:如果枉屈了正道去追随诸侯,怎样呢?)(12)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2章)(13)(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尽心下》14章)(丘:众也。)表示动作先后的如:(14)zhěn@①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告子下》1章)(15)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同(14)7章)(16)再拜稽首而受。(《万章下》6章)表示转折的如:(17)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尽心下》37章)(18)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同(17)上46章)(齿决:咬断干肉。)(19)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 动+而+动+宾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共一宾语,在动作行为上表现为有先后,如:(20)(不足,)又顾而之他。(《离娄下》33章)(21)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滕文公上》3章)(22)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公孙丑下》6章)(23)行之而不著焉。(《尽心上》5章)(24)(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以上所举(20)(21)是并列关系,(22)(23)(24)诸句有转折和条件意味。 动+宾+而+,“而”后的动词可以及物或不及物,因而暗含宾语(从上下文里即可找到),如:(2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梁惠王下》12章)(26)(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章)(心:良心。)(27)今又弃寡人而归,不知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公孙丑下》10章)(“归”“见”都可带宾语)下列结构中的数量词(还包括数量短语),它

《孟子》的“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