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民防)的产生空袭兵器问世以后,人类出于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千方百计寻求防护。一方面,开始研制各种防空兵器来对付敌人的空袭兵器;另一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城市和居民免遭敌空袭兵器的杀伤破坏。于是,自从飞机出现并应用于战争以后,人民防空(民防)就应运而生。世界上有组织地保卫后方城市的要地防空,是从英国开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伦敦空袭110多次,造成4000余人伤亡。来自空中的威胁,引起英国对城市防空的极大重视。1917年8月,伦敦成立了“防空指挥部”,先后采取了许多防空措施。先是用改装的野炮进行对空射击,后来研制成了高射枪、高射炮、攻击机、探照灯和拦阻气球等防空兵器和器材。同时,还在市区采取了一些保护居民、工厂等经济目标的防空措施。如在市区实行灯火管制,构筑防空洞,疏散居民,建立空袭警报报知勤务等。从此,以保护城市居民和经济目标为目的的对空防御措施就产生了,并逐步形成了人防(民防)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民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达到了比较完善的阶段。为了对付敌人对后方城市、经济和军事目标的大规模空袭,许多国家采取了广泛的民防措施,为保存战争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和工业区的民防措施。一方面,研制并运用雷达进行空情监视,从而大大提高了防空警报系统的效能。一方面,在大城市构筑了大量防空工事,并有计划地疏散了城市人口。1940年6月-7月,即德国空袭英国前两个月,伦敦就疏散了145万人。1944年,伦敦遭到“V-1”导弹袭击后,又紧急疏散了100万人。英国保卫战中,伦敦有5万多居民参加了对空监视哨工作。市区内,到处是义务消防队,许多队员经过训练成为灭火专家。各种医疗队在火海和废墟中抢救伤员。一些居民还修筑了能防弹、防雨的家庭防护掩体,地下铁道也被利用起来。整个民防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城市居民的伤亡。在整个战争期间,英均每受弹1吨,仅伤亡1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广泛地采取了民防措施,对保存战争潜力,夺取城市保卫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列宁格勒保卫战不仅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城市保卫战成功的战例,而且也是采取有效的民防措施支援、配合城市防卫作战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战例。苏联除了调集大量航空兵和高炮部队对付德军的大规模空袭以外,还在市区采取了一系列民防措施。大会战前,列宁格勒建立了民防机构──“地方防空司令部”,将市区分成19个民防区,每区下设2个分区,分区下再设民防队和民防组。,,各种民防专业勤务队4万人,民防了望哨450人,。战争爆发后,列宁格勒市发布命令,宣布对城市实行全面灯火管制,规定了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的信号,以及民防组织在消除敌空袭后果方面的职责。为了及时消除空袭后查,列宁格勒迅速在工厂企业组建了一支总人数1万人的消防队伍和由1600名共青团员组成的消防团;组建了2个防险抢修团和3个独立防险抢修营,负责道路、桥梁、供水系统以及城市建筑的抢修;为加速城市的恢复工作,还建立了180个防险抢修队。为了保存战争潜力,从战争爆发的第7天起,列宁格勒市即开始疏散人口。到1943年4月1日,,%。城市工业搬迁工作与人口疏散工作同时进行。共千走大型企业133个,以及与这些企业有关的设计、研究机构33个。留下的工厂,为免遭敌人的破坏,在市区范围也做过一此搬千。从1941年7月2日开始,全市16-60岁的居民普遍进行为期28小时的防空、防化学训练,并对8-15岁的孩子进行了“个人防空须知”的教育。凡受过防空、防化学训练的居民都编成了自防小组,负责自己住房和街道的消防和抢救工作。而在一些办公大楼、公共建筑、公寓住宅、学校和工厂,则由职工、学校师生组成常设自防组,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和抢救工作。为了保护居民,全市还大量加固地下室,在各大公园里和工厂附近挖掘防空壕,修建一些大型的地下掩蔽部,可容纳159万人。与此同时,由市红十字会和公共卫生部门设立了大量急救站,拥有急救人员5000人。这些民防措施,对减少敌人空袭的杀伤破坏起了重大作用。在德军轰炸最激烈的1941年9、10两个月中,德军对该市轰炸了61次,其中突入市工上空投弹93000枚,共3万余吨,占整个会战期间德军投在市区炸弹量的80%,然而,全市仅有6536人伤亡,,比英国、德国、日本的伤亡比例都小得多。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空袭兵器的飞发展,使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公众感到严重威胁,促使民防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战后,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民防组织,致力于民防建设,民防已成为防空袭斗争的中流砥柱。什么是人民防空?人民防空(国外称民防)简称人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全民性的长期的战备
人防简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