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学术综述本文参考了李培涛、周广干、张大勇、袁忠欢、张翼飞、方金华、李建清、郝晓金、唐雪、王莹等同学的单篇综述,特此致谢。
孟琢
在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中国语言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中国语言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日益紧密。母语安全、文字规范、语言习得、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等崭新而敏锐的社会问题,迫切地要求语言学给出答案。一方面,中西语言学理论的交流与碰撞空前激烈。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理论遗产得到了发掘和总结,同时,西方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被学界迅速吸收。如何深刻继承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华,广泛吸收西方语言学的营养,从而构建起符合汉语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参与到世界语言学的建设中去,成为每一个语言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中国语言学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语义学打破了语音、词汇、语法“三分天下”的局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汉字规范整理、汉字的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文字学的格局;计算机语言处理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总之,中国语言学面对着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要求,也面临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字学应当走向何方?如何继承自身的学术传统?如何面对西方理论的碰撞?如何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的要求?如何培养未来的学术队伍?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与忧患,在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南京大学鲁国尧先生等前辈学者的倡议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发起,联合安徽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18所院校,于2010年8月13日至8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期间,北京大学唐作藩、郭锡良、陆俭明、孙玉文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胡明扬教授,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江蓝生、孟蓬生研究员,教育部语信司李宇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李国英、李运富、黄易青等教授,中华书局赵诚编审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就汉语言文字学的相关领域进行前沿性讲座,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授课内容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尽管是专题讲座的形式,高级研讨班的授课内容在学术上是有重点的,确定重点是为了相对集中的授课,可以使有些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讨论的相对深入一些。本次研讨班的重点是: 1、学术理念与方法论。正确的学术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汉语言文字学健康发展的前提;2、汉语词汇语义学。语义学是近10年世界语言学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又是中国传统语言学走向现代的一种尝试;3、音韵学(含词源学)。音韵学
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争议较多的话题。
为了学员获得更多的信息,研讨班也设置了语法学、汉字学等领域的讲座内容。
兹将各位专家讲座的要点综述如下:
一、学术理念与方法论的探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汉语言文字学的健康发展建立在正确的学术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论的前提上。其中,学术理念基于对学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方法论基于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理性的学术反思,因此,高级研讨班邀请了胡明扬、陆俭明、鲁国尧、赵诚等对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念念相系,同时有着
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学术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