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乞巧人教新课标.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乞巧》教学反思老师所执教的古诗《乞巧》的教学实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用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下面我就这节课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儿童化解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来源:]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乞巧人教新课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jh0927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12-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