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培训二班学习简报(第一期)主编:韦静2014年11月24日本期导读卷首寄语班级之星学情通报知识拓展温馨提示卷首寄语“校不在大,有魂则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衡量一所学校发展,首先要看其校长之作为。校长对学校的规划发展不仅在于外化的力量给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规划,更应有内化的规划给于孩子们一生需要的知识基础、良好行为习惯、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这些灵魂的播散,将在我们的手上飘落。我们有义务掌控好天时地利,为每一粒种子的健康成长付出我们的灵魂!研修日志发帖回帖班级之星柏海文燕周佳琼莫宏春发帖莫宏春蒙启顺莫待兵卢明荣杨应奎韦广宁岑远双韦玉梅二、校长职业的历史校长这一词汇虽然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但校长这一职业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校长这一职业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出现的。据古籍文献记载,我国夏商时代就出现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不过那时还没有“学校”这一名称。《孟子?滕文公》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名人伦也”。意思是说,夏代学校一般称“校”,殷商时一般称为“序”,西周时称作“庠”,至于“学”,则是夏商周三代共有的名称,都是为了阐明并教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掌握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先秦时期的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它们都属于“官学”,由官府提供经费开办。“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主要教授“国子”,即贵族子弟,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我国古代没有中学。“乡学”是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如孟子提到的校、序、庠,应都是地方设置的学校,因此古人也常以“庠序”泛称地方学校。“乡学”供一般贵族子弟学民和奴隶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不同时代的学校教授的内容有所不同。“校”偏重于角力打斗等军事方面的训练;“序者,射也”,“序”主要教授射箭;“庠”的原意是“养”,即把有道德有经验有知识的老人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年轻一代的工作。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六艺教育”。所谓六艺,包括六门功课即礼、乐、射、御、书、算。“礼”是指伦理、道德、礼仪,“乐”是指诗歌、音乐、舞蹈,“射”是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书”即识字、书写,“算”即培养计算能力。先秦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师者必为官或退仕”。西周的教师主要由师氏、保氏和乐师担任,据《周礼?地官》中记载,师氏负责教导“国子”的“德行”;保氏负责教授最基本的技艺知识;乐师则主要传授礼乐歌诗。西周的教育以乐教为重,因此乐师的职责尤为重要。当时主持“国学”行政的是“大乐正”。“大乐正”亦称“大司乐”,乃“乐官之长,兼掌学政”,其副手为“小乐正”。“大乐正”是中载中最早的“校长”称谓。当然,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校长”概念还有较大的差别。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随后历经春秋战国五百年动荡,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出现了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收徒授课。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在鲁国曲阜设学舍,招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学生的范围扩展到平民阶层。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开办私学,传说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一度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出现过私学竞争的局面。到了春秋末期,私学日益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即人们争相选择的“名校”。那时的“私学”由于规模小,管理工作不多,所以学舍的先生像孔子、墨子、孟子等人同时兼做管理工作,他们是自己学舍中既教书又管理的兼职校长。儒学大师荀子不仅总结了孔子以来诸子百家私学管理的经验,而且曾三次主持齐国的稷下学宫。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城西南首门)附近地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桓公创立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距今已2370余年,历经齐国六代国君,存在时间150年左右。先后聘请孟子、荀子、淳于髡等76位著名学者任教,师生一度多达万人。稷下学宫由官府举办而由私人主持,集教育教学、学术研讨、政治咨询于一体,是战国时期最富盛名的学校教育机构,学校首领称为“祭酒”,并非由官方任命,而是由师生公推。荀子因德高望重,曾三次被师生公推为“祭酒”,即齐国国立大学校长。稷下学宫还有一部完备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从而建立起学校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弟子职》不仅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学生守则,而且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寄宿学校的学生守则。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却带来了焚书坑儒的浩劫。秦代“禁私学”,在郡县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学室”,“学室”中的学生称为“弟子”,学习内容主要是“明
小学校长培训二班学习简报第一期教程文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