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培训二班学习简报(第一期)主编:韦静2014年11月24日本期导读卷首寄语班级之星学情通报知识拓展温馨提示卷首寄语“校不在大,有魂则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衡量一所学校发展,首先要看其校长之作为。校长对学校的规划发展不仅在于外化的力量给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规划,更应有内化的规划给于孩子们一生需要的知识基础、良好行为习惯、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这些灵魂的播散,将在我们的手上飘落。我们有义务掌控好天时地利,为每一粒种子的健康成长付出我们的灵魂!研修日志发帖回帖班级之星柏海文燕周佳琼莫宏春发帖莫宏春蒙启顺莫待兵卢明荣杨应奎韦广宁岑远双韦玉梅一、校长的历史: 一提到校长,大家心目中立刻会涌起许多美好的词汇——学识渊博、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老成持重、饱含智慧、满腔爱心……尽是些美丽高尚之称,让人肃然起敬。但说来你可能不信,“校长”的“校”字最初竟来自于古代的一种囚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校”的解释是“校者,木囚也”,“校”是木头做成的一种囚具,后来演变为用木头或竹子围成的养马之所,再后来又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古代的贵族子弟就在这里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教育。这是古代学校的最早萌芽。古代所谓的校长,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校长,《史记?彭越传》中有一句话:“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校长”其实是汉代的下级军官。《后汉书?百官志》中也说:“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丞及校长各一人。”“校长”又成了守卫皇帝陵墓的官员。那么,校长从什么时候成了学校的领导者呢?校长职业又是怎样产生的?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彪炳史册的著名校长吗?让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去追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吧。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校长这一词汇虽然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但校长这一职业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校长这一职业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出现的。据古籍文献记载,我国夏商时代就出现了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不过那时还没有“学校”这一名称。《孟子?滕文公》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名人伦也”。意思是说,夏代学校一般称“校”,殷商时一般称为“序”,西周时称作“庠”,至于“学”,则是夏商周三代共有的名称,都是为了阐明并教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掌握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先秦时期的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它们都属于“官学”,由官府提供经费开办。“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主要教授“国子”,即贵族子弟,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我国古代没有中学。“乡学”是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如孟子提到的校、序、庠,应都是地方设置的学校,因此古人也常以“庠序”泛称地方学校。“乡学”供一般贵族子弟学民和奴隶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不同时代的学校教授的内容有所不同。“校”偏重于角力打斗等军事方面的训练;“序者,射也”,“序”主要教授射箭;“庠”的原意是“养”,即把有道德有经验有知识的老人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年轻一代的工作。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六艺教育”。所谓六艺,包括六门功课即礼、乐、射、御、书、算。“礼”是指伦理、道德、礼仪,“乐”是指诗歌、音乐、舞蹈,“射”是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书”即识字、书写,“算”即培养计算能力。先秦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师者必为官或退仕”。西周的教师主要由师氏、保氏和乐师担任,据《周礼?地官》中记载,师氏负责教导“国子”的“德行”;保氏负责教授最基本的技艺知识;乐师则主要传授礼乐歌诗。西周的教育以乐教为重,因此乐师的职责尤为重要。当时主持“国学”行政的是“大乐正”。“大乐正”亦称“大司乐”,乃“乐官之长,兼掌学政”,其副手为“小乐正”。“大乐正”是中载中最早的“校长”称谓。当然,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校长”概念还有较大的差别。知识拓展二、校长职业的历史随后历经春秋战国五百年动荡,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出现了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收徒授课。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在鲁国曲阜设学舍,招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学生的范围扩展到平民阶层。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开办私学,传说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一度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出现过私学竞争的局面。到了春秋末期,私学日益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即人们争相选择的“名校”。那时的“私学”由于规模小,管理工作不多,所以学舍的先生像孔子、墨子、孟子等人同时兼做管理工作,他们是自己学舍中既教书又管理的兼职校长。儒学大师荀子不仅总结了孔子以来诸子百家私学管理的经验,而且曾三次主持齐国的稷下学宫。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城西南首门)附近地区。
小学校长培训二班学习简报第一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