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参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施文莲 3月17~18日,整整两天与名师课堂的亲密接触,让我切实体会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真正含义。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如何使课堂教学高效,四位名师以他们的精彩教学为我们作了完美的诠释。 一、导入要新,以兴趣引发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唐彩斌老师在《应用问题》教学中,新课开始前,他让学生们随动漫念儿歌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只眼睛()条腿,3只青蛙()张嘴,()眼睛()条腿。。。。。”这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更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运用上了正归一的算法,为将要学习的归一问题铺垫了认知基础。杨新荣老师在讲授《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先出示一张打印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谁,猜出后以请学生帮忙给儿子的照片计算相框长度为契机,引出即将要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要实,要充分预设并注重生成。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杨老师在教学《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时,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后,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半圆,先让学生用手描出各图形的周长,真切感知周长的含义,紧跟着让学生估计以上图形哪个周长长些,让学生伸手示意(同意图形几就举几根手指)。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五边形长”、“一样长”、“无法判断”这几种情况,事实上学生的猜想比起预设更加五花八门,当时,杨老师没有马上否定说错的学生,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三、教法要活,数形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有些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量和分析,得以严谨化。张冬梅老师
我眼中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