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苏轼的和陶诗.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苏轼的和陶诗萧庆伟内容提要北宋政治文化与苏轼和陶诗的形成及其实践之间有着莫相分离的演生关系。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新旧党争,导致了苏轼当世之志的淡化和消解,陶潜及陶诗之显即缘此而生。对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揭明,表明苏轼从渊明“为人”到诗歌风格的追求的完成,而和陶诗则为苏轼这一审美追求在其实践创作中的主要表现形态。因此,陶潜及陶诗之显在卷入新旧党争的苏轼身上即存在着一种整体的动态的意义。关键词新旧党争苏轼和陶诗绍圣以来,苏轼先后滴知英州、贬居惠州、澹州。其生命和创作的历程自此转入晚期。由于北宋政治文化及其走向的规约,苏轼诗歌创作的主题和风格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奋厉当世之志的继续消解和平淡闲远之风的成熟定型,而二者皆以“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1]的和陶诗为主要标志。本文拟就苏轼和陶诗的形成及其实践作一全面地梳理,藉以说明陶潜及陶诗之显在卷人新旧党争的北宋人身上存在着一种整体的动态的意义。一和陶诗与苏轼的当世之志陶潜以及陶潜诗之显,是北宋新旧党争的直接产物,此自时事而论;若以人论,则陶潜由东坡而显。苏轼之前,陶潜超轶的人格与陶诗冲淡闲远的风格皆隐而未彰。《文心雕龙?才略》篇专论九代作家,所论两晋作家有张华、左思等二十四位,独不及陶潜;《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传论》所论两晋作家颇众,亦略渊明;《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论魏晋文学流变之迹亦未及渊明。与《文心雕龙》几乎同时的《诗品》始论及陶潜之诗。《诗品》以渊明诗为中品,然而,在最能体现钟嵘总体诗学观念的《诗品?序》中,钟嵘谓“陆机为太康(司马炎年号)之英,安仁(潘岳)、景阳(张协)为辅;谢客(灵运)为元嘉(太祖刘义隆年号)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也未能论及陶潜。南北朝时期,首先给陶潜以高度评价的是萧统,所撰《陶渊明集序》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若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虽于渊明文章“不能释手”,[2]然其诗文创作绝不类渊明,“无丝毫胎息渊明处”。[3]大约萧统爱则爱也,然创作终循时体。及唐,文人虽有模仿渊明者,然渊明亦终未显。《蔡宽夫诗话》云:“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者,惟韦苏州(应物)、白乐天(居易),尝有效其体之作。而乐天去之亦自远甚”。即如韦应物仿效渊明之什,亦与陶诗多所不同。《韵语阳秋》卷四云:韦应物诗拟陶渊明,而作者甚多,然终不近也。《答长安丞裴税诗》云:“冷流意己凄,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盖效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之句也。然渊明落世纷深入理窟,但见万象森罗,莫非真境,故因见南山而真意具焉。应物乃因意凄而采菊,因见秋山而遗万事,其与陶所得异矣。盖因韦应物意凄而采菊,故不能到渊明“旷而且真”之境。其后,效渊明体者不乏其人,“但使渊明愧其雄丽耳”[4],皆难以企及陶诗平淡简远之境。苏轼追慕陶潜,始于谪黄期间。尝云:“当更磨揉以追配彭泽”。[5]又云:“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6]元丰七年四月轼自黄州移汝州。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知江州李氏即赠轼《陶渊明集》。[7]是时东坡亦有师范渊明之意,“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8]。而苏轼追和陶诗则始于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任。此后,轼谪居惠州、儋耳,均有和陶诗。《诗林广记》前集卷一引《冷斋夜话》云:“东坡在惠州,尽和渊明诗。黄鲁直在黔南闻之,作诗云:‘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子瞻百世师。出处虽不同,风味略相似’。”在儋耳,苏轼继续追和陶诗,并将平生所和陶诗“集而并录之”。[9]要之,自扬州任始,苏轼作有和陶诗46题134首。[10]其中除《和陶饮酒二十首》作于扬州外,馀皆作于岭海间。正是这134首和陶诗的存在,构成了苏轼诗歌创作、乃至于两宋诗坛最为奇特的景观之一。这一奇物景观的出现,意味着苏轼的当世之志仍在继续消解。苏轼与生俱来的厉当世之志,在嘉祐以至熙宁初的时期里有过非常突出的表现。及元丰滴居黄州以来,其当世之志遂渐次削弱。居黄州间的山林渔樵之耽,以及其元祐诗歌向题画与唱和的转移,可以为证。而绍圣以来与接二连三的放逐相伴随的,是其当世之志的继续消解。在此,东坡忠君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很好的考察视角。《秦穆公墓》与《和陶咏三良》二诗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议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前者作于嘉佑六年十二月,为组诗《凤翔八观》之一。诗中有云:“昔公生不诛孟明,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彻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以秦穆公生时不杀孟明事,喻穆公无意以奄息、仲行、械虎三良为殉,三良自杀从公,乃出于感恩尽忠而已。在这里,苏轼既称颂了秦穆公的仁民精神,也肯定了“三良”忠君的行为。其中

论苏轼的和陶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