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普通话方言论文摘要: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普通话,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的发展现在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地步。许多严重分歧的方言妨碍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许多不便。语言中的某些不统一和不合乎语法的现象存在混乱还相当严重。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必须有效地消除这些现象。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在文化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广这种普通话,是促进汉语达到完全统一的主要方法。从1956年秋季起,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全国小学和中等学校的语文课内一律开始教学普通话。2001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由此可见,相关职业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明确,更多的人出自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对普通话测试也越来越重视。普通话的基础是北方话。这是因为中国在历代都是以北方为政治经济中心的,辽、金、元、明、清都定都在北京,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的地域最广。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它同时从其他方言吸取营养(从方言中吸收词汇、语法甚至语音的个别成分)来充实自己。所以,普通话比之任何方言(包括北方话)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规范性、公众性。民族共同语既植根于方言,又高于方言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普及性和推广性;同时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为某一个地域的人群服务。随着社会统一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人们文明水准的日益提高和语言文字工作的日益法制化,更要求大力推行民族共同语,在正式场合和公众场合使用具全民性和较强规范性的普通话。然而,方言的地域性和亲情特点也决定了方言在局部地域存在的必要性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我国推广普通话并不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学会普通话。1958年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我们容易发现应试人方言区域、城乡区域的差别因素的影响是明显的。总的说来,北方人比南方人,城市比农村人,普通话更好,而这一点在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明显。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有关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和普通话推广的文章。文中说,中国各地方言的差异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非常是南方各地方言间的差异程度甚至超过了欧洲各国语言间的差异程度。并在报导中说福建省一个县内两位村民之间没有办法沟通,但双方却都自称所讲的是标准的闽南语。闽南语,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这种现象在中国每个省内都存在,甚至在我自己所在的辽宁省也存在。例如锦州人和大
论普通话与方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