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陈师曾、姚茫父与民国刻铜艺术.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陈师曾、姚茫父与民国刻铜艺术民国刻铜文房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极为绚丽的篇章,而陈师曾和姚茫父是刻铜艺术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其美学理念是对文人画的认同和倡导美术实用论。民国年间京城众多书画家参与了书画刻铜创作,刻铜艺术家技艺超群,书画艺术家与刻铜艺术家互相砥砺,通力合作,创造了刻铜艺术新的高峰。相同的艺术理念积极的艺术实践说起民国刻铜文房,陈师曾和姚茫父是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两人私交甚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相同的艺术理念,主要体现在对文人画的理解和倡导美术实用论两个方面。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在《绘画源于实用说》中他进一步强调,绘画“并非徒供玩赏,而以空画独立者,乃附之于实器,用为美观,其主要目的则在于实用也。”姚茫父非常认同陈师曾的美术理念,为《文人画之价值》一书撰写了序言。《姚茫父画论》中也反复强调书画家应做艺术的主人,破前人藩篱以自立,无今人瞻徇以自强,任天而行,直写胸臆。姚茫父鉴赏艺术的眼界十分开阔,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在《姚锡久刻铜序》中说道:“„„张寿丞、孙华堂异军突起。不如寅生之起自士林,然其刻实有胜于前人„„如锡久之精进不已,将来何可限量~”说明他既熟谙刻铜发展的历史,又对当时的刻铜艺人诸如姚锡久(石父),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鼓励(图1)。陈师曾和姚茫父在民国初年的艺术活动和创作,是对其美术理念的积极诠释。除了在纸绢上的传统书画创作外,当时北京琉璃厂的两大名物―木版笺纸和刻铜墨盒的再度勃兴与陈师曾、姚茫父密切相关。这正是陈姚美术实用论的“知行合一”。鲁迅先生在《北平笺谱序》中称北京笺纸“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师曾茫父时代”“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尺画稿,俾其雕镂,既成墨拓,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陈师曾、姚茫父对刻铜文房创作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亲笔书画铜”上。即由书画家直接在光素的铜面上写画创作,然后交由刻铜艺人镌刻。为“名家书画铜”奏刀施刻的,在当时亦非俗手,有的是知名的篆刻家,有的是世业其艺的刻铜名手。较多参与名家书画铜刻开发与经营的店铺如同古堂、淳菁阁(图2)、两明斋、荣宝斋等也都是当时的名店。陈封雄先生(陈师曾之子)在《陈师曾的画铜艺术》一文中,直观再现了书画铜刻的创作过程:先父陈师曾于民初来北京定居后,便成为琉璃厂那条街的常客。除在画店寄售他的国画作品或物色历代小文物外,就是会晤美术界朋友,其中包括具有才艺的商店老板,例如琉璃厂西头路南专营铜质文具的“同古堂”主人张樾臣、张寿臣兄弟就是先父的熟友。我随先父到那个只有一间门面的同古堂去过几次。那时我年幼,现在只依稀记得那个店的后半部分是作坊。先父去了就直接到后面找张老板。作坊案子上摆着许多新制成的光板白铜墨盒和铜尺,上面已经均匀地涂了一层细白粉,等待书画家动笔。先父挑选了中意的墨盒或铜尺后,便在上面作画。通常都是画他最擅长的竹、梅、菊。有时墨盒体积较大(现从所遗拓本中发现有一个圆墨盒盖的直径达21厘米),便勾勒一幅线条较繁的山水画(图3)。先父在铜件上创作的画都由张樾臣亲自奏刀,因为他的刻工最精,对先父的绘画体会最深,所以刻出来的作品与原作不爽毫厘,能将先父

陈师曾、姚茫父与民国刻铜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