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词源于我国古代的典籍。《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指小安。《礼记》中设想了两种社会发展形态,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指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指天下为公,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是比大同社会低一级的社会发展形态。那时的小康社会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状态,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国的一般用语中,通常以小康来描述温饱不愁的生活状况,如家道小康、小康人家。祖祖辈辈追求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才得以实现。20世纪末,我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四分之三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跨入新世纪,党中央又适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得民心。环顾今日之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成为响彻大江南北的高歌。从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当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最先是由邓小平所提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中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建设小康社会。之所以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在于我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能算是总体小康。在总体小康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出现了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阶段性特征。巩固和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已经达到的总体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立足对于我国现阶段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的科学判断,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要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就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相继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部署,着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几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建设小康社会,历经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到总体小康的跨越,目前正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迈进。小康社会建设30年的实践征程,积淀了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丰硕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
畅想小康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