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文中的赵太后曾是一位青史留美名的人物,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君和居高位的执政者应该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取得人民的拥戴,决不能使子女安享由父母的权势而得到的尊位、高薪和宝器。安富尊荣,坐享其成,不仅业无继者,就连已有的财富也将荡然无存。注释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据《史记·赵世家》改。(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5)郄(xì戏):通“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6)鬻(zhù注):粥的本字。(7)耆(shì试):通“嗜”,喜爱。(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11)没死:冒着死罪。臣对君的谦卑用语。(12)填沟壑:对自己“死”的谦称。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18)微:不只是。(19)重器:指象征国家权力的贵重器皿。(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21)子义:赵国贤人。《战国策`赵策》。触龙,人名。说,劝说。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刚执政。: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竭力劝说。:明确地对大臣说。左右,指代身边的大臣。……者:有再说……的人。:赵太后自称。:官名。:气冲冲地等着他。: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道歉。:私下原谅自己。14
触龙说赵太后注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