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蒙娜丽莎看》多媒体教案《看蒙娜丽莎看》讲义《看蒙娜丽莎看》。——蒙娜丽莎看看蒙娜丽莎的什么——她的看——那些看蒙娜丽莎的人蒙娜丽莎在看什么正像这首我们熟悉的诗歌:《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者成了被看者在这首诗里,看者成了被看者。但在熊秉明的题目里,这种关系似乎又多了一层,它不是看者与被看者又被第三者摄入风景,它是看者与被看者的互动,不断转换摄入与被摄入的角色,形成一种连环套,好象用镜子照镜子,层层叠叠纵深地照进去,以至于无穷。又比如这首熊秉明自己写的诗歌:《静夜思变调》(之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望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月光疑地上霜举头明月-1-低头思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2-这是种奇异的循环,至于意义则见仁见智。来看这幅超现实主义的绘画摄影:现代版蒙娜丽莎的身边还有一名裸身男士。这致使观者的视觉中心点在两人身上游离,而无法确定谁应该被观看。也许这是摄影者略施的小小诡计,让观者重新审视男性观看、女性被看的传统观念。超现实主义摄影2.“看”是如何成为“被看”的,画是客体,我们是主体,所以我们说“看画”。画是欣赏对象,我们是欣赏者,所以我们说欣赏一幅画。但是,在蒙娜丽莎面前,关系被颠覆了,看画者成了被看者,欣赏者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探测、被解剖者。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描述现象,并不解答原因,在第一则里是这样(然而走到蒙娜丽莎之前,情形有些不同了。我们的静观受到意外的干扰。画中的主题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在那里“被看”,“被欣赏”、“被品鉴”。相反,她也在“看”,在凝眸谛视、在探测。侧了头,从眼角上射过来的目光,比我们的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她争取着主体的地位,她简直要把我们看成一幅画、一幅静物,任她的眼光去分析、去解剖、而且评价。她简直动摇了我们作为“欣赏者”的存在的权利和自信),在第五则(她的眼睛里果有什么秘密么,你想窥探进去,寻觅,然而没有。欠身临视那里,像一眼井,你看见自己的影子。那里只有为她所观测,所剖析你自己的形象。像一面忠实的明镜,她的眼光不否定,也不肯定。可能否定,也可能肯定,但看我们自己的抉择和态度。她的眼光像一束透射线,要把我们内部存在的样式映在毛玻璃上,使骨骼内脏都历历在目。她的眼光是一口陷阱,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一并活活地捕获。如果那眼光里有秘密可寻,那就正是我们的彷徨、惶悚、紧张、狼狈。爱么,不爱么,Tobeornottobe?)、第六则(在一段模棱两-3-可的距离里,冷眼窥测你的行止)里也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则的结束(我们看蒙娜丽莎的看。在蒙娜丽莎目光的焦点上,她不给我们欣赏者以安适、宁静,她要从我们的眼睛里摄出谛视和好奇,搜出惊惶与不安,掘出存在的信念和抉择的矫勇,诱惑出爱的炽燃,和爱之上的追问的大欲求,要把我们有限的存在扯长,变成无穷极的恋者、追求者、奔驰者,像落在太空里的人造卫星,在星际,在星云之际,永远飞行,而死在尚未触到她的时分,在她的裙裾之前三步的距离里。)时仍然是这样。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什么都要有“标准答案”的人非常不习惯。既”尝试作一解答吧。然不能免俗,那就让我们用了俗人的“常识看与被看发生置换的条件有3个:1、必须是一幅好画;2、必须是一个好的看画者;3、必须有一个好的看画环境。一(一副好画是什么样的,首先这发生于一幅名画,画得好,才有这种颠覆的能量。蒙娜丽莎是世界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画,卢浮宫把她作为镇馆之宝,美国总统将她奉为西方文明的最高象征,认为她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中心思想。为了强调蒙娜丽莎的神奇,熊秉明先生甚至不惜把同样是艺术大师的安格尔、提香、林布兰特贬斥得那么厉害。请看第二则:“像安格尔的那些贵妇与绅士,端坐着,像制成标本的兽,眼窝里嵌着瓷球,晶亮、发光,很能乱真,定定地瞅过来,然而终于只是冰冷的晶亮的瓷球。这样的空虚失神的凝视当然不给我们什么威胁。”安格尔(Ingres1780-1867)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安格尔一生向往古典主义,追求古典理想化的平静肃穆的美,1856年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最杰出的作品《泉》的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年轻的裸女拿着壶罐让水倒出来,其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色彩运用非常柔和而富于变化。表现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这幅《泉》早在安格尔在佛罗伦萨期间就开始酝酿,事隔三十多年以后才最终完成。-4-
《看蒙娜丽莎看》多媒体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