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孟河医派.doc.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人有“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之说。常州中医学在南朝时就得到重视,梁武帝萧衍时代就很注意收集民间流传的医书,后被正式列入皇家文库。明代常州出过王彦昭等三位御医,他们都因能解除帝王的病痛而名传天下。到了清代,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孟河名医云集,形成孟河医派。当时孟河镇仅百十户人家,却设有中药铺10多家,可见当时医事之盛。孟河医派最有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家。费家的费伯雄盛名于晚清,至其孙费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马家以马培之呼声最高,“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曾被召入宫为慈禧诊病,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务存精要”匾,赐三品官,名震四方;巢家以巢崇山、巢渭芳为代表,精内外科,外科手术尤为独到;丁家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集内外喉三科之长,后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科学校,被称为“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医学教育网搜集他们的学术思想,大致可概括为:“师古而不泥古,立派而不持门户之见,博采众家,注重实效,临机应变,自作主张”,充分显示了诊治中的辨证、创新思想。常州孟河医派影响所及,至今未衰。费伯雄画像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至咸丰(1851,1861)时,费氏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水乡小镇此时也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马培之马培之,讳文植,清?武进之孟河人,侨寓吴中瓣莲巷,光绪癸卯年卒。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马自幼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马氏对中医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诣和成就,尤以外科见长。学术上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亦能吸收正宗、心得两派之精华而发明之。其外科著作有《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亦即《外科全生集》)、《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外科集腋》等。马培之(1820-1903年)清代医家。字文植,以字行。江苏武进孟河镇人。世医出身,因幼年丧父而随祖父马省三学医,医术精良,尤长于内外、喉诸科。时值慈禧太后病,征各省名医医治,马氏受荐入宫,治愈其病,遂得赏识。后马氏因故托病回家,慈禧且赐有匾额,医名大振。所著有《外科传薪集》,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方能取效。另其门人整理有《马氏医案》,另有《医略存真》一卷行世。丁甘仁丁甘仁传丁甘仁,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早期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人才,成绩卓著。最早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于临床,打破常规,经方、时方并用治疗急症热病,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巢渭芳巢渭芳(1869-1929年),医术得马培之真传,擅内、外、妇、儿各科,治伤寒有特长。诊务与马伯藩(亦是马培之门徒)齐名,为孟河医生留居本地之佼佼者。对时病急症有独到之功,尤精于应用火针治肠痈和化脓性外科疾病,深得患者信服。他认为治症务在辨证明确,提出“药有专任,贵在不失时机,求稳每致贻误,顾全反觉掣肘”之旨,意思是说用药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要片面求稳,在关键时刻,须审证求因,针对性地用药,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家有病家赠送给他的“愿为民医,不作良相”的扁额。并著有《巢渭芳医话》一册,是他一生诊疾治病的经验总结。除授徒朱彦彬、贡肇基等人都有成就外,其儿子巢少芳、孙子巢念祖、曾孙巢重庆,都秉承祖业,世代为医,悬壶孟河、万绥等地,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常用中药材介绍:(一)甘草甘草甘草(药材名称:RadixGlycyrrhiza),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药用性能【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二)地黄地黄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栽培,赤野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

孟河医派.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100 KB
  • 时间2019-12-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