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擫”,王献之笔法“外拓”。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羲之笔法“内”,王献之笔法“外拓”。“内擫”和“外拓”究竟是指什么?在中国古代,由于缺少专门的文艺美学,不论是文论、诗论、史论、画论,还是书论,在理论体系建立的时候,都缺少逻辑学的界定。一些专门的术语让外行看起来,犹如雾里看花。古代书论中说的笔法,一般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运笔的方法,第二层意思是在运笔的基础上,结字的运笔“体势”,也就是笔画线条的基本走向。书法并不神秘,它和芭蕾、体操,乃至篮球运动,在人体力学上,都是有相通之处的。从人体力学的角度看,凡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动作,一般动作的线条在速度、节奏、力度的惯性下,线条是匀称的、劲健的、优美的。书法跟舞蹈动作一样,抽象到力学角度上看,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历史上有种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当时除了有一整套的书法理论,还有作为家传绝学的笔法传承。魏晋时代,笔法是隐秘的家传“绝技”,一般不会轻易外传,当时即使是内行之间切磋,也只是用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外行在这些行业“隐语”面前,永远被一种黑幕所遮挡。魏晋笔法来自于汉代的蔡邕,他曾经提出过《九势论》,魏晋时代又有《笔势》、《笔势论》等说法。有人问,你说的《笔势论》,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除了有完整的文字叙述,这些书论还有史料可查。古代的书论,如果你能够破解,也许很快就能成为书法高手。历代研究二王的人不断,但是超越二王的书家却很少。由于时代的隔阂,加上书论术语的障碍,魏晋时代的书法和唐代以后的书法完全是两回事。《笔势论》当中包含的人体力学,更符合草书、篆书、隶书的创作。这三种书体的出现,都要比行书和楷书出现得要早。而唐楷的构建,则抛弃了这一传统。在唐代以后,很少有人研究《笔势论》,甚至在欧、柳、颜、赵建立新的楷书规范时,还是在新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隔断历史,用欧、柳、颜、赵的楷书范式,去和二王父子对话,这完全是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如果说,魏晋时代的书法在跳舞,唐代以后的书法只能是“搭积木”。在《笔势论》的指引下,二王父子的书法,乃至魏晋时代书法,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民间写手,他们的书法都是姿态万千。而唐代的楷书则像现代的洋快餐店里出售的炸鸡腿、汉堡包,具有强烈的工业化味道。在几十条、上百条唐楷规则面前,犹如盐加多少、味精加多少,工业色素加多少,让书法的美味大餐,变得如此标准化、工业化。美感尽失,味道已逝,从小在洋快餐店徜徉的孩子们,有一天长大之后,总是怀念奶奶的家常菜,但老祖母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记忆。下面谈《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的《洛神赋》的命运,和他的个人命运一样凄惨。有人会问,王献之是东晋第一流的大贵族,“王与马共天下”,天下甚至都是王献之家族的。更何况,王献之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宰相(中书令),又是“驸马爷”,王献之一生四十三岁早亡,也算是够荣耀的了吧!但处在权利巅峰上的王献之,生活却并不幸福。王献之一生经历过两次婚姻,前妻是王献之的表姐,两个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原本

王献之《洛神赋》和他的“徒子徒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12-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