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论》的“喜忘”与“狂”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冯雷
摘要:本文从现代医学出发,结合临床实际,解读《伤寒论》中的“喜忘”。认为“喜忘”不是单纯的记忆力减退,而是一组特定的精神症状,与谵妄的关系更为密切;谵妄符合“喜忘”与“狂”的特点;“喜忘”在《伤寒论》中的病机为下焦蓄血,方为抵挡汤。抵挡汤同时治疗“发狂”,“喜忘”与“狂”包括多种器质性疾病继发的精神障碍,广泛见于临床各科。《伤寒论》用于治疗“喜忘”与“狂”的方剂在内科与精神科都有广泛应用。
关键词:狂喜忘精神障碍
“喜忘”一词见于《伤寒论》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癖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此条“喜忘”一症,注家多释为健忘之意。如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说:“喜忘,好忘前言往事也。”新编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亦解为:“喜忘即健忘之意。”当代有医家对此提出异议。樊海[1] “喜忘”辨[J].;7(7):309-310
1]通过文献考证认为“忘”通“妄”,“喜忘”即“善妄”,就是易于狂妄之意;本条文病机要点在于阳明热邪与瘀血相结而扰乱心神。“喜忘”解为“善妄”是正确的,但其中尚有些问题没有阐发清楚,如“喜忘”的具体临床表现是什么,与遗忘有没有相似的临床表现?
“忘”与“妄”相比,前者是指记忆障碍。记忆是贮存在脑内的信息或以往经历再现的功能,包括识记、保存、回忆、再认四个过程。记忆障碍是上述功能受损导致四个过程发生了障碍,分遗忘和记忆错误两大类[2] .[M].:15
。遗忘表现为界限性遗忘、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等,记忆错误则是再现的歪曲。
《伤寒论》237条的“喜忘”不单是指记忆障碍。因为本条是抵挡汤证,要理解“喜忘”,须参考抵挡汤证其他条文。如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岳美中先生认为坏死后性肝硬变、晚期肝硬变符合抵挡汤条文的描述:喜忘,大便黑,少腹硬,如狂等[3] .[M].:53-54
。在临床可见肝病晚期患者出现肝性脑病时,其早期可表现为烦躁易激惹(如狂)与近事遗忘,如忘记自己是否吃过早饭。这种记忆障碍是突发的,且同时伴有行为动作异常与情绪波动,与一般所说的“健忘”大不相同。如果病情再发展,可以出现谵妄,表现为意识水平波动、定向障碍。而定向障碍是有可能被古代医家描述成“忘”的。因为其表现为“忘记”今天是星期几、“忘记”眼前的亲人。
所以,“忘”通“妄”,不仅是由于两字音、形相近,还因为两者的临床相有类似之处。不同点在于,“忘”仅是指遗忘,不伴有情绪、行为异常和意识障碍。“妄”则有精神行为的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水平波动、定向障碍,伴有情绪波动、易激惹,以及言语行为紊乱,更像是“谵妄”。
谵妄是一组以急性、一过性、广泛性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常因
论《伤寒论》的“喜忘”与“狂”.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