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清外销瓷:陶瓷收藏最后洼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清外销瓷:陶瓷收藏最后洼地明清外销瓷:陶瓷收藏最后洼地邮件群发2012年10月29日,“广东十三行”,创下中国内地公开拍卖广彩瓷器的最高价格。此碗估价25万元至35万元,已经代表了近年一级市场上的实际行情。最终拍到了50多万元,说明已有不少收藏者涉足到了往年不被重视的外销瓷领域。也因为这样,有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外销瓷近年越来越受收藏者关注,这可能是古代陶瓷收藏中的最后一块洼地。广彩“广东十三行”,创下中国内地公开拍卖广彩瓷器的最高价格。收藏现状欧美市场火热,中载,明代大量外销的瓷器,在欧洲市场多数以拍卖的方式交易。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拍卖1602年马六甲海峡抢到的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所载瓷器,这批瓷器是明代万历时期的青花瓷。此举使中国青花瓷以“克拉克瓷”之名远扬欧洲,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有行家认为,欧美市场主导外销瓷的拍卖行情自1604年至今,时间超过400年。即便是在21世纪的当下,外销瓷的收藏市场仍在欧美地区——与纽约、伦敦、巴黎等欧美地区的沉船瓷、外销瓷拍卖相比,中国市场外销瓷拍卖的数量和规模小,收藏者接触外销瓷的机会不多,专场拍卖更是屈指可数。历年苏富比、佳士得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地举办的拍卖会,是收藏行情的真实写照。2006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外销瓷专场拍卖的数量少,上拍品有限。这一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中国收藏者开始满世界寻找古代艺术品,推动了各类艺术品价格的高涨。2006年开始,佳士得在纽约、伦敦市场上每年都会推出中国外销瓷的专场拍卖。当年7月伦敦“中国艺术周”期间,明清外销瓷的拍卖价格直线上升,宝龙公司上拍的一对清康熙青花龙纹带盖将军罐、苏富比上拍的明嘉靖青花葡萄牙文瓶、明万历外销青花长颈瓶,成交价均超过20万英镑,标志着明清外销瓷的拍卖行情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反观中国市场,北京地区历年仅嘉德上拍过两场沉船瓷的小型专拍,拍品多为明代万历时期外销青花瓷、清代紫砂壶,类型、品种都较为单一。虽然各公司的瓷杂专场中偶尔会出现外销瓷,但数量、价格都缺乏吸引力。由于缺少来源,涉足者有限,外销瓷器在一级市场上的换手率更低,古玩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普遍偏低。国内研究滞后专家把广彩认作景德镇珐琅器内地不仅收藏市场上外销瓷数量少,即便公立博物馆、收藏博机构的收藏也很有限。广州市博物馆到2005年时外销瓷仅700余件,广彩瓷器409件。上海博物馆2008年7月有幸获得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的98件外销瓷丰富藏馆,才填补上瓷器收藏的空白。私人收藏方面,较为人知的是北京收藏家胡雁溪、曹俭先生。20年前,他们就涉足外销瓷收藏,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们收藏的部分外销瓷2010年2月亮相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清代外销瓷展”,令内地收藏家眼界大开。江西的余春明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致力于外销瓷的收藏与研究,2010年将数百件外销瓷捐赠南昌大学,并以此为基础,创建起了江西省内首个向社会开放的外销瓷博物馆。限于收藏规模,中国对于外销瓷的研究长期滞后于西方国家。私人收藏外销瓷研究方面,欧美地区起步较早,成果较多,很多早已成为收藏、研究外销瓷的案头之作。而国内起步晚,基础薄弱。举个例子,2012年10月29日中国嘉德拍卖的广彩“广东十三行”大

明清外销瓷:陶瓷收藏最后洼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88 KB
  • 时间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