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沉沦》创作背景风格思想及其他文真玉玲/珑概述郁达夫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师,许多读者可能只知道他是个小说家,其实他是位相当多才的作家,除了小说郁达夫先生还在散文、报刊文学、旧体诗多个方面大放异彩。本文主要论述关于郁达夫先生成名作《沉沦》创作的背景、风格及思想性和其他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看法。日本十年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既然如此就不得不把这前后的情况大概的说一下。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先生在日本的日子,有许多日本友人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如日本著名诗人画家担风氏,但是还是有很多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日本人看不起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当时他们管中国人叫做“支那人”。郭沫若说:“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本来支那并非恶意,有人说本是…秦?字的音变,但出自日本人口中则比欧洲人称犹太还要下作。”(郭沫若《关于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当时郁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这就是郁达夫写创作《沉沦》的背景。《沉沦》中的“他”和现实中的达夫了解了郁达夫先生创作《沉沦》时在日本的一些情况,我们就能看到这篇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带有很大程度的自传性。主人公“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只有二十一岁,却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不但写小说还精通旧体诗,而且外语还十分的好。“他”太像现实中的作者了,很可能就是按照他自己量身打造的形象。当然也不能说完全一样,他留学时的同学郑伯奇在回忆录里说,“达夫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忧郁的化身,但他本人却是非常活泼,爽朗。”(郑伯奇《忆创造社》)“他”得了忧郁症,使原本多愁善感、孤僻自卑的性格愈演愈烈。他喜欢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顾影自怜;而当他被挤在人群中,却感到格外的孤独。日本同学在欢笑,他总以为是在笑他,而“一霎时的红起脸来”;路上遇到日本女同学,他也会因为自己是“支那人”而不敢向他们打招呼。这种性格让他痛苦不已,就像一只被困在牢笼中的野兽不断的向四周冲撞,却怎么也无法摆脱,心中的那份“积欲”不停的膨胀,就要把自己都炸裂了缝。郁达夫与“他”虽然一现实一虚幻,但同样身处异域,面对着异族的歧视,而现实中的郁达夫还能靠写小说来宣泄这种压抑,而“他”怎么办?所以只能一步一步的在变态的**中获得快感,从“被窝里的犯罪”到偷看少女洗澡,到偷听男女幽会,到走进妓院。虽然身体感到到了一定的解脱,但还是冲不开道德的封锁,觉得自己不断的在沉沦,最后实在无法再说服自己的良心,只能选择投身海洋,用无尽的海水来洗涤污秽的心灵。可他的忧郁症是怎么得的,他的“性变态”又是谁逼的,正是当时弱不禁风的祖国。所以他在跳海前,喊出了撕裂人心的声音:“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和“他”相比,郁达夫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在日本虽然同样承受着民族的侮辱,但他毕竟还有许多日本的朋友,最主要的是他不像主人公那样自我封闭,而是抱着乐观开朗的性格,这对于一个
论郁达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