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纳霍娃的装置艺术.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纳霍娃的装置艺术    一、对文化的眷恋娜霍娃毕业于莫斯科印刷学院,其父亲是莫斯科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师,母亲在《儿童文学》出版社工作。良好的家庭氛围,严格的专业训练,使她不仅练就了娴熟的艺术技巧,而且熟谙古今中外的文化和艺术。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她从各国文化艺术宝库中获得创作灵感,撷取艺术元素,体现出对世界文化的眷恋。娜霍娃认为,艺术是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学成的,而应该“从自己的经验和研究中获得……”。因此,她本人时常研习前人的艺术作品,并“从艺术史中学到很多东西,一边看画,一边惊叹不已。”[1]置身于广博的俄罗斯文化中,纳霍娃如鱼得水,从中吸取养分。在艺术形式上,她大胆借鉴了俄国前卫艺术的成就。这点在其早期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画面中的异形小人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超现实主义特征,这些如梦似幻般的人物(《星相家崇拜》,1974;《山与海》,1974),颇具夏加尔的韵味。而《天花板:四季》(1979)、《重组》(1976)、《字母表》(1981)则采用了抽象的色彩和形式,从中可看出抽象主义、构成主义和至上主义的影响。康定斯基“在画布上捕捉住所谓的‘色彩大合唱’”,[2]用抽象的几何形式构成玄学的表达;马列维奇把方形、十字形、圆形等几何图案作为至上主义作品的表现对象,“运用几何形与纯色来表现空间关系与运动感觉”,[3]这种种前卫艺术的特征均化为娜霍娃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在她的上述作品中,一个画面被分割成若干相等的平面,每一个平面都是不同的符号组合,构成形式和空间的汇编,构图简洁、严谨,秩序井然,在几何对称形式中呈现稳固与均衡,富有透视与深度感。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折中、融合的混杂的局面”,艺术家们“可以采用任何前人发明的手法,模仿古今任何一种风格。古典主义的、现代主义的、老的、新的、雅的、俗的、本国的、外国的,所有的艺术语言都可随意采撷,混在一起,为我所用”。[4]而80年代的苏联,改革之风渐盛,西方文艺思潮不可遏止地对苏联文学艺术产生影响。在文学界,比托夫、索科洛夫、索罗金、别列文等作家的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后现代性特征。在艺术界,观念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亦走出“地下”,成为后现代艺术的主力军。其次,纳霍娃在创作中使用了拼贴艺术。使用现成品是俄罗斯观念主义艺术家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段,如卡巴科夫将日常生活用品直接用于自己的装置,作为艺术加工的材料。同他们相比,纳霍娃采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她使用的现成材料本身就同艺术有关,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如报刊杂志等印刷品。同时,这种方式又不同于后现代的波普艺术,她只把它们当作创作的材料。二、永恒的思考从形式上看,纳霍娃的作品,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装置明显带有西方的和前卫的特征。但从本质上看,与其说她的作品是西方的,毋宁说是传统的俄罗斯式的。纳霍娃的作品在种种新颖的表现形式之后隐含着深层次的思考。《Deposition》(2000)是一件互动装置,由绘画和雕塑两部分组成。四幅油画为倒挂的人体和动物标本各两幅,名为“耶稣下十字架”。这个现代版的受难耶稣有如当代艺术家的写照,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而雕塑是圣母玛利亚和12个充气的天使,描绘了圣经故事中圣母领报的情节。整件装置讲述了耶稣的降生与死亡。当观众走近时,天使开始飞向圣母,向她报告她即将产下圣婴的喜讯;最后,耶稣受难而死,死后被从十字架上放下。《女王》(1997)是

纳霍娃的装置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0-01-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