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作家的孤儿情结 第35卷第1期万全:中外作家的孤儿情结娃在伊甸园犯了原罪,被驱逐出园,人类失去了家园,开始了流浪生活。这既是人类的命运,又是孤儿的命运。正是在这一点上,作家与孤儿走到了一起。 (二)孤儿与作家所处文化冲突 将孤儿与文化冲突构成一组审美意象,是中外创作的又一重要审美特征,包含了中外作家对当时文化冲突及不得志文人遭遇的思考。以古代中国而论,文化百家争鸣,官宦人家和普通群众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文化冲突。很多古代作家都看到了并着重描写这种文化冲突。在古代作家看来,官宦人家和普通群众的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普通群众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这决定于普通群众的生活方式。在古代,普通群众过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衣食住行都靠自己满足,独立完成,逐渐形成一个个小群体。普通群众的人群流动性比较小,他们往往只在属于自己的小群体里活动,形成了一种整体性。与之相反,官宦人家,相当于现代的城市居民,具有明显的交易活动,他们把生产的过程分割成很多简单的个别动作,人们往往只参与其中的某一个过程,个体自由性较强,但整体性较差。正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差别,使官宦人家和普通群众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集团,他们之间相互制约。普通群众渴望京城相对先进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部分京城的人也想走出京城,去农村过安逸的生活,这构成了两个集团之间文化冲突的基本矛盾。 研究表明,古代的很多文人艰难地生活在这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在捍卫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又被外来的文化所吸引。他们找不到归属感,无法确认自己到底是什么身份,感觉自己像无家可归的孤儿,有着找不到自己家园的失落感。当他们盲目地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又感觉自己完全不适应这种文化,感觉自己是文化上的孤儿。 古代作家对文化有着一种广义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人依赖于文化生活。生理遗传、家庭环境等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最小载体是人,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人注定是孤独的,不能永远被别人认同。 (三)孤儿与作家的精神孤独 在文学发展史上,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有关孤儿的作品层出不穷。外国作品中的孤儿形象很多,比如说:狄更斯笔下的奥里佛、科波菲尔,勃朗特姐妹笔下的孤儿简爱、希斯克利夫,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笔下也塑造了一些孤儿形象。但是他们所塑造的孤儿形象却完全不同。勃朗特姐妹所描述的孤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摆托了阴影,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川端康成所描写的孤儿是作家不幸的童年经历的映射,也表达了他对日本战争的一些思考。 相对于外国作家来说,中国古代作家更倾向于用象征的手法来展现孤儿这一审美意象,以赋予其哲理色彩。中国古代作家所描述的孤儿形象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他们通过对孤儿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探究他们的灵魂深处,揭示出了孤儿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孤独。 中外作家通过比喻试图说明这么一个结论,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处境来说,始终存在这样一种状态:人是孤独的,人像孤儿一样四处漂泊,无家可归,流浪在社会上,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即使人对悲惨的命运有着各种反抗,但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命运,造成悲剧的结果。 按照佛洛姆的说法,人都有困扰自身无法解答的问题:生与死的问题
中外作家的孤儿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