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语言认知运用地理教学论文一、教学语言的正确性众所周知,语言并非知识,而知识必须借助语言才能成功表达,语言和知识的有机结合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标志。地理知识自身的科学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学语言必须正确。地理教学语言的正确性,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叙述地理名词术语、描述地理现象、讲解地理规律、讲述地理事物以及地理释疑等环节上,语言表达要准确,要注意汉字的准确发音,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比如说不能把“兖州”“海参崴”中的“兖”字和“崴”字读错。在课堂上要用普通话教学,切忌把地方方言或土语随意搬进课堂,这样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失去课堂的严肃性。语言表达必须符合现代语法规范和要求,切忌在教学语言中混杂“之、乎、者、也”等字眼,出现文白夹杂这种不伦不类的语言,使学生晦涩难懂。语言要精炼,不拖泥带水,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语言的取舍、详略程度要仔细揣度,反复推敲,惜话如金,多而不失一词,少而不余一言,既不冗长、又不过分概略,恰如其分地表达所要讲授的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选用地理专业名词及专业语言,以此体现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这样就能给学生传地理真理,授地理真知,解地理真谛。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批判什么,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让受教育者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是学科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体现学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常言说,要把德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道理即在于此。教师要面向学生,立足地理专业,植根于教材,深刻钻研教材的图文系统和阅读材料,充分挖掘教材的显性教育因素和隐性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多层次多角度并不失时机地把思想教育因素融于教学语言中,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言表达过程不知不觉地受到地理思想教育,建立地理道德情感。如讲到祖国疆域辽阔、跨经纬度广时,可用如下语言描述:当祖国的塞北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之际时,祖国的南疆已是花木扶疏,阳光明媚,大片的蔗林,黄澄澄的香蕉……引人喜爱,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当夏季北京时间是六点钟时,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挂的深夜。此时此刻,一幅壮丽辽阔的画面立即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会以祖国疆域的广阔感到自豪和骄傲,为祖国的疆土的广大感到无比的荣耀,以作为一位中国公民而无比荣光。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的道德情感油然而生。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生动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令人驻足谛听。比如说我们在广场上听别人说相声,为什么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却鸦雀无声?其魅力所在是相声语言的作用。各行都有行话,关键在于说者如何把要表达给听众的材料,通过精心组织、用有艺术性的语言传递给听众,从而打动听者。有人认为,地理难教、难学,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趣味不浓,索然无味,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理学科的本身,也不在于学习者,而在于我们老师如何挖掘和处理教材,众所周知,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果我们把授课内容的教学语言进行润色,进行重新加工,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效果可谓另当别论。当然这里说的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专业性、趣味性、文学性的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即常说的语言的文学性。因为文学性的语言优美生动、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意境深长。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
地理教学语言认知运用地理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