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墨子》作者:常森来源:中华读书报时间:2015年11月24日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墨子》一书的命运和经历相当独特。比如,很多传世先秦典籍至少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经典文本,可《墨子》的经典文本至今都没有形成。从秦汉至清中叶,历代统治者均不提倡《墨子》之学,士人也绝少理会,以至于两千多年间几无学者研究或批注该书。今天我们读《墨子》,最好是读孙诒让《墨子间诂》,而以今人吴毓江《墨子校注》作辅助。《墨子》堪称古代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据学者研究,今本《墨子》之前两篇,即《亲士》和《修身》,应为墨子自己所作,带有学于儒家又脱离儒家的痕迹;接下来五篇,即《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可视为墨子中年时期讲学的记录,乃墨子去世后其弟子根据记录增益而成,为墨子思想之纲要;第八篇到第三十九篇(中缺八篇),共十一个题目,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各题往往分上、中、下,大多数篇章均以“子墨子言曰”开头,殆为墨子去世后墨家三派各据所记而整理的墨子讲学记录,是研究墨子和早期墨家最基本最可靠的材料;第四十篇到四十五篇,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应当是战国后期墨家之作品,非出于一人之手,也非出自一时;第四十六篇到五十篇,即《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是墨子后学关于墨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记录,写成时间应当较早,为研究墨子生平事迹的可靠材料;第五十二篇到七十一篇(中缺九篇),即《备城门》等,当是墨子讲授防御战术和守城工具的著作,由禽滑釐及其弟子根据记录整理而成,写于墨子晚年及禽滑釐时代。(参阅孙以楷等《墨子全译》前言)读《墨子》,首先要了解墨子言说之特点。众所周知,墨子“非乐”。如果把墨子反对之乐看成艺术的代表,可以说在艺术方面,墨子表现了小生产者汲汲于功利的特点,他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知美却反对求美的学者。无疑,墨子之“非乐”不仅反对音乐活动本身,而且反对社会上层欣赏音乐时衣食住行诸方面的享乐,因为这些不符合兼爱百姓之道。可无论如何,他毕竟是出于功利的考量,摒弃了美好的艺术。《墨子》文章映射了墨家重功利的特点。在先秦诸子中,它们可能是最缺乏文采的,无《论语》之简约深远,无《孟子》之雄辩恣肆,无《荀子》之缜密精细,更无《庄子》之奇诡谬悠。先秦时候就有人说它“不辩”了:“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故其言多不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实际上,向世人宣传自己的理念和学说乃先秦各家“为文学、出言谈”的一致取向,其用世之追求是一致的。故司马谈谓:“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论六家要旨》)在为文学出言谈时,各家往往采用特定手段,以期在听读对象那里得到更好的效果。墨子及其后学则跟其他诸子大异,他们刻意彰显为文学出言谈之“用”,而贬抑有可能带来干扰的“文”,遂使其文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成为史上一大憾事。然而换一个角度说,“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青松在东园”),《墨子》一书不仅因为特出之思,而且因为独到之文,强化了先秦诸子的多
怎样读墨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